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后,发展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向前发展,需要更大的推动力》 围绕“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这一核心论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与政策部署,揭示新时代经济发展底层逻辑:在全球复苏乏力、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的背景下,需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
激活经济基本动力
文章将扩大内需视为“基本动力”,提出三方面举措:
1. 政策赋能: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以旧换新”、优化消费环境等30条措施,激发14亿人口消费潜力。
2. 收入增长: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强消费能力。
3. 供给创新:加快智能终端、绿色产品等高质量供给,满足消费从“功能需求”向“体验升级”转变,如华为三折叠屏手机、国博文创“凤冠冰箱贴”等现象级产品。
兼顾当前与长远的战略布局
区域协同,短期突破: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进入冲刺阶段,以制度型开放打造对外开放门户。
长期谋划:从“十四五”到“十五五”,再到2035年、2049年,以“百年计”战略思维推进现代化建设,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战略。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指引
文章强调《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理论价值,以“五个必须统筹”为方法论:
1. 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供给与需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
2. 强化就业优先,拓宽重点群体就业渠道,保障灵活就业权益;
3. 夯实民生兜底,提高医保、养老金标准,推进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
4. 推动绿色转型,通过碳足迹核算、可再生能源装机扩容等举措,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系统
文章核心逻辑在于:以科技创新重塑生产力、以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以扩大内需激活市场潜力、以区域协同优化空间布局。这一论述不仅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高基数增长”的关切,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