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渐失去的年味的原因很多,尼山布衣认为,主要原因既有经济方面、社会方面、文化方面,也有家庭方面等等。
一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前物质极度匮乏,人们普遍缺衣少食,惟有过年时,才能吃好的,穿漂亮衣服,所以,对“年”极度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了,人们手头宽裕了,再也不会为吃饭穿衣犯愁了,现在几乎天天都是过年,特别是小孩子似乎对年的盼望不是那么迫切了。
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农民还是县城居民,外岀打工的越来越多了,导致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都难于搞起来了。比如,现在许多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少、妇。年轻人不在家乡,即使是春节期间回来十几天,但许多春节的习俗也无法开展和举办。比如:闹花灯、打年糕等春节习俗都需要在一个月前就做准备。可是,年轻人不在家就没人去搞,造成春节期间“冷冷清清”。
三是环境保护的需要。限制了一些传统的被人们认为很有年味的习俗。比如,现在很多地方规定不让放鞭炮,不让放烟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年味。
四是家庭方面的原因。现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式生活越来越少。过年,人气旺盛是第一位的。过去,我国城乡之所以年味很浓,年味十足,就是因为三代同堂过春节其乐融融,有的甚至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聚在一起过春节。想想看,这么多亲人聚在一起打年糕、放鞭炮、闹花灯、发红包、穿新衣,是多么的有年味啊!可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那种几代同堂在一起的家庭越来越少了。这必然影响和淡化了现在的年味。
五是发达的科技,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却让亲情与年味渐行渐远。如,电商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少地去体验“年味”了。以前过春节,人们都要到实体店去买一两套新衣服穿着过新年,在买的过程中,赶年集就是一种“年味”,就是一种人气。然而,如今在网上什么都能买到,就没有这些春节的年味体验了。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使得人们相互之间的拜年等习俗在“无形”之中就实现了,就解决了。比如,过去年初一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都是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很是热闹,也很有“年味”。而现在拜年就一个信息、一个视频就解决了,显得“年味”不足也就不奇怪了。如今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的确淡化了,以至于春节期间都很少互相走亲戚访朋友了。记得我小的时候过完春节,都会随父母亲到外婆家去看望,那种感觉真是具有浓浓的春节味道。吃外婆做的好吃的菜;享受外婆给的尽管只有几元钱的红包;与外婆家邻居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打鞭炮、放烟花。可是,如今,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下一代却越来越少了,怎么不会使年味越来越淡化呢?
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西方文化的浸透,也使年味淡了。春节既是中国人共同的盛大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春节期间,祭拜祖先,就是一种“孝”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的认同,春节期间的很多礼仪和传统风俗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淡忘了甚至不知道,有的却对“圣诞节、万圣节”等洋人的节日津津乐道,的确可悲。建议教育、文化等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教育,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七是春节假期太短,人们没有足够时间“忙年”,也冲淡了年味。春节期间,人们要购买年货,要杀鸡宰羊,过酥菜,打扫卫生,写春联,贴春联,走亲访友等等,可是春节假期只有7天,根本不够用,建议放假时间从除夕到正月十六,这样既方便了人们过年,人们还可以趁机放松、旅游,刺激假日旅游经济增长,两全其美,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