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显现,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体现。——— 作家冯骥才
大致每隔十五天一个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人独有的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据历史记载,最晚在西汉时,观测太阳运行规律得出的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发现,并在汉武帝时,最终列入了历法,两千多年来指导着中国人的农耕作业和生活方式。
清明正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是其中最有名的,唯有它脱颖而出成为节日,而此地位的形成,是因为清明节兼并了曾经非常重要而今已貌似失传的寒食节,两节相距两天左右而已!扫墓原是寒食节的事。
有些看似荒唐的事,在古代却长期真实地存在着,比如寒食节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短则五天,长则一月,病弱者在冷食期间丧命并不鲜见,曹操曾下令禁止冷食,但此习俗不但没废,反而从北方蔓延到南方,在晋代成为全国性节日,习俗的力量有时甚至超过法规。至于为何冷食,据说起源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要请昔日功臣介子推出山,而介子推却与母亲躲进深山,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来,最终,介子推与其母亲在火中抱树而死,晋文公后悔不已,将介子推忌日作为禁火寒食之日,寒食节就由此形成,此说与端午节为纪念屈原之说类似,都是后人善意的附会而已!古代取火是累人的活,那时当然没有打火机,只能钻木取火,火种保存是件大事,但并不是保存越久越好,按周代礼俗,四季都得告别旧火,否则,这火要使坏,“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而四次取火需用不同的树木,比如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到了唐代,简化到一年只改火一次,寒食断旧火,清明生新火,生新火是件隆重的事,唐宋的皇帝都要在皇宫举行钻木取火大赛,最先取到火的,赏绢三匹金碗一个,接着皇帝就用新火燃柳条将火种赐给近亲大臣带回家,这些大臣则将柳条挂于门头,以炫耀皇帝的垂爱,或许,这就是清明门头挂柳的源头吧!柳枝是驱邪避鬼的,观音不正是用柳枝点水普渡众生的吗?
据查,是从2008年起,中国开始享受一天清明法定假日的,而唐代寒食连清明法定假日达五天呢。冷食习俗在唐代起逐步淡化,而扫墓越发重要了,并上升为国家规定,此前只是民间自发行为而已。这种自发行为已经相当久远了,周代应该就开始有扫墓,而更早前的商代有墓无坟,也不做标记,下葬后,家人就无需再操心了,所以,至今也难得有商代墓发现,盗墓就更不用说了。看来还是低调比较长久啊!那时重庙祭而非墓祭,但普通百姓家里没有宗庙,自然慢慢地出现了墓祭。扫墓要烧纸钱,否则,钱到不了另一个世界,而寒食不能生火,只能在坟上压纸钱,这多少是件遗憾的事,寒食节在唐代逐步被清明节取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清明能成为重要节日,并非只是寒食节的缘故,毕竟清明的意义不仅仅是扫墓!何谓清明?春来万物清净明洁是也!这是杏花雨沾衣不湿、杨柳风吹面不寒的时节啊!这是真正的“春节”啊!春天的节日,此时节,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处处生机勃勃,已蛰伏了一季寒冬的扫墓者,又如何能抵挡这清净明洁的春色啊!在扫墓之余,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等等,玩的不亦乐乎!清明踏青,少男少女们的情种就如柳芽争春!唐代诗人崔护清明独自踏青,到一户人家求水喝,当时那户人家里就只一个妙龄少女,楚楚动人,那时不似今日开放,交流基本用眼睛,相互都已从眼神里读出情愫来!隔年清明,崔护忍不住又去“讨水喝”,哪曾想到门上落锁,人去楼空,失落的崔护在门上题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的清明时节,苏东坡欣赏着自家东栏的一棵开满白花的梨树时,感受着春天的美好,发出了“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惜春之叹。可以试想一下,若扫墓是在秋冬时节,将是何等肃穆萧杀!既然先人们将扫墓定在了这春光明媚的日子,泉下之人又何曾希望活着的人伤悲?!他们只会希望后人,如珍惜眼前春色一般珍惜自己的生命!我认为清明节,也应该是中国的感恩节!然而,如今难得哪个家庭有家谱,难得哪个家庭有先人牌位,还有几个人知道爷爷的父母,也就是曾祖父曾祖母叫什么名字?只是隔三代而已!若不知,在这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日子,劝你还是赶紧去问爹娘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