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姐,你在吗?有事情问你”。
“姐,在不在?有事想问。”
“姐,在不在呀?”
有一位读者,在我的后台拼命留言,每次还给我打赏两元来引起我的注意。
除了感谢他打赏,我没有回复他的问题。
因为我的介绍模块里有一个“约我”,里面注明了我的微信号。
很多编辑和读者,都通过这个方式加了我本人的微信。我觉得,在信息时代,这点搜索能力都没有的话,即使我在后台回答了他,也会给自己惹一堆麻烦。
后来他总算找到了我的微信,是想跟我咨询MBA考试的事情。
和我预感的没错,他问的问题,往往不知让我如何回答。
比如,“英语单词要怎么背?”
我回答,“硬背”,因为我确实是按照单词表硬背下来的。
他又问,“能具体说说吗?”
WTF?还要怎么具体说?是要告诉你从A背到Z吗?还是告诉你用联想法,比如“pregnant”是“扑来个男的”?
再比如,“提前面试要怎么准备?”
这个问题问得好呀!我当时可是花了两万块报了辅导班才搞定这个面试呢,你觉得我会这么轻易告诉你吗?
一来二去我发现了,这家伙就是网上传说的“伸手党”。
他的问题,简直基础到极点,搜搜知乎、百度、考研论坛,就会得到一堆一堆的秘籍。
连这些功夫都不想做,就等着现成的答案,你咋不上天呢?
最后,我回了一句,你连这点学习能力都没有,还考什么MBA?就把他删了。
(二)
一个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在我的某个朋友圈下面评论,说“我周末要去扬州,你不是在那上过大学吗?那有什么好玩的?”
EXO ME?都信息时代了,你不会用“X哪儿网”、“X蜂窝“之类的软件吗?
我为什么要替你做攻略?
想我自己出去旅游,从来不会让当地的朋友推荐酒店或路线什么的。
一来这种问题实在很好找到答案,二来,人家的时间也不该被浪费在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上。
我淡淡回了句,网上攻略很多啊,你搜搜看。
提问又来了,依然是朋友圈问答,”住哪方便?有什么好吃的?“
拜托,我所爱未必是你的菜,你上个“XX点评网”看看不就知道了。
提问还在进行,问的也依旧是那些网上一搜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碍于朋友的情面,我给出了答案。基本是建议他自己搜一下。
最后,对方,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停止了评论,大概是不满我回答的懒散态度吧。
可我实在也没什么好态度给他。
先不说问题本身很无聊,居然用在朋友圈底下评论这种毫无诚意的方式。搞的我以为有人给我点赞,一点开,是一堆毫无营养的问题。
我叹口气,内心默默把这位朋友拉进了黑名单。
(三)
说到提问,我想起了英语老师恶魔奶爸说他自己的经历。
奶爸曾在网上给出英语学习方法,并对这些收到他邮件的人进行了追踪。
一直跟他保持邮件往来,不断在邮件中提出新问题的人,最后英语都没学下去,反而怪奶爸“你的方法太烂了!”
反而是那些收到第一封邮件后没什么回音的人,几年后奶爸再做回访时,他们都回信说“方法很好,非常感谢,英语已有所成就。”
开始奶爸很疑惑,按说反馈多的人对英语应该更上心不是吗?怎么现实正好相反呢?
后来想明白了,那些一直在邮件追问更多方法的人,根本就是“伸手党”,学习遇到阻碍不是积极的从自身寻找解决方法,而是习惯性从奶爸那里获得帮助,很难想象,这种连学习方法都没有的人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能。
而那些没什么回应的人,则默默去做了,遇到困难也都想办法解决了,英语就这么顺理成章学好了。
我想,这就是伸手党和自学党的最大差别吧!
前者,需要别人把所有答案直接喂给他,后者,则热衷自己通过实践验证答案。
有没有独立思考及实践能力,是将你区别于伸手党的关键所在。
(四)
找我讨论MBA经验的人里,也有很多可爱的人,他们不仅有礼貌,提出的问题,也都绝非无聊且白痴的问题
曾有人就某个面试问题,与我热烈地展开对行业的深度探讨,在这个的过程中,又能碰撞出很多火花,彼此都有很多收获。
我想那些会提问题的人,在现实相处中,应该也都是让人如沐春风的人。
我曾写过一篇告诫职场小白别那么“白”的文章,第一条就是提出,不要问那些上网搜一下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仅显得提问人没有水准,也浪费了回答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真的要问,也请你摆正态度,好好请别人吃个饭什么的,毕竟回答这些问题多了,是会拉低智商水准的。
下次问问题前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值得问吗?我问的方式恰当吗?态度礼貌吗?
如果你问别人问题,别人没回你微信却在发朋友圈,那你得反省了,我问的问题是不是不恰当?这些问题在别人看来是否很不值得一答?
如果对方真的不回答,别再追问,是最明智的做法。
提问也是个技术活,毕竟,问问题事小,暴露了智商和情商,可就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