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冷的天,能坚持来的妈妈们都是真爱呀!为你们点赞!
上次读了第四章前面的内容,包括:
1、这样做会什么后果――当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他必须面对现实的结果,如痛苦、损失时间、金钱、财务、喜爱的东西,看中的人……时,他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2、教导现实的原则――当我们承认要为错误付出代价时,正是从中学习教训,实实在在的损失促使我们改变行为。
3、是谁觉得可惜――这是谁的问题?我怎么帮助他来体会这个问题?我做了什么事让他体会不到这是他的问题?
4、年龄和内容会改,但法则依旧――给孩子自由,允许他做选择,然后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
5、在自主、选择和结果之间取得平衡――我们要让孩子有少量的自主权,让他在那样的自主权里面作选择,然后让他在这些选择里面承担后果,这样就可以培养出有爱心的果实。
今天我们接着读第四章后面的内容:
1、插手干预――父母很难狠得下心让孩子承受痛苦的后果,父母天然地倾向是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如果做父母的不从中介入,这个法则是很管用的!太多时候,我们干预了这条自然律,原本可以用来给孩子一点教训的,却被大人横腰一拦。孩子常常是到后来的生活中,没有人帮他摆脱困境了,才学到这个功课。这种不负责任的坏习惯和模式,让每个在他周围的人都要跟着付出代价,而且让人觉得厌烦。父母宁可现在“厌倦”替孩子做保,而不要等到以后别人“厌烦”他们孩子的行为时,才不再把孩子保释出来,借此平息自己那种“生厌”的感觉。
父母要对“让孩子受苦”这件事放轻松些。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而觉得痛苦,后来却为那些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
做父母的经常会排拒因果律所带来的后果,因为他们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但你宁可让孩子现在吃点苦头,不要让她以后吃苦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你要确定这些不负责任的后果,仅仅是失去一些权利而已,而不是失去职业和婚姻。
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让孩子承受痛苦的后果,请找人帮助你超越自己的排斥感,你可能需要处理自己过去所受的伤害、自己的缺乏界限,或是自孩提时代即养成的依赖模式,,这对你在孩子面前站稳立场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避免情绪化的后果,要实行现实的后果。生气、内疚、羞愧并不能教导孩子做的更好;失去看电视的权利、失去金钱或玩电脑的时间,所带来的痛苦会教导他学的更好!
通常我们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可能还没有等孩子向我们求助或者是等他自己想办法,我们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接过接力棒,立马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比他还着急,比他还积极,一边指责和抱怨着孩子不应该和为什么,一边就帮孩子把问题解决了,心情好的时候可以愉快的帮忙,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责怪孩子什么也不会,只会依赖家长。其实这种模式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孩子只需要承担家长的抱怨就可以了,而并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学会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会把孩子的责任还给他!
2、在关爱与真理之间取得平衡――关爱包括:支持、资源、关爱、同情、饶恕以及所有与上帝百姓相关的各种层面。父母可以一再的告诉孩子什么事对他们最好,也可以教训孩子有关事情应当如何行、如何成功以及何为好的生活,但要到孩子真正经验过后果之后,这些教导和训示才不至于流于理论、唠叨和父母制造的噪音而已。真理要能够对孩子和任何一个人成真,就必须落实,而非仅止于观念。
我们经常怕孩子犯错误走弯路,想把我们的经验和教训通通灌输给他,我们觉得是对孩子的爱,为他好,而孩子有时候不领情,而我们却又责怪他不听话,孩子因为没有体验过后果,自然就没办法总结到经验教训。孩子只有是先感受到,做过经验到,最后才能总结成自己的经验教训。
3、善用因果律――现实的后果是一张列不完的清单,唯有你的创意会词穷,在此给你一些建议:使“后果”成为犯错的自然流程。例如,如果看电视之前没有准备好,就可能去不了;如果迟迟不上桌吃饭,就可能失去晚餐;如果迟迟未做功课,就可能得到很差的成绩;如果不做家务事,就可能失去其他家人所享受的权利;如果不告诉父母要去哪里,下次可能就要呆在家里。
保留后果给严重的违规行为。一般而言,我们所讨论过的这些后果,是针对那些有落入坏品格模式而说的。有时候我们都需要弹性和谅解,例如,老板会公告请病假的政策,学校只要有正当的理由就可以请假等等。但若每件事情都有理由,那就不再是理由,而是强辩了,当讲理、警告以及约谈都失效时,就必须进行到承担后果的阶段。
给予及时的后果。孩子越小越要给予及时的后果。对很小的幼童,坚定的“不可以”、罚坐、隔离、用力打屁股、把他从那个情况拉开,都会很管用。
避免情绪化的后果,要施行现实的后果。生气、内疚、羞愧并不能教导孩子做的更好;失去看电视的权利、失去金钱或玩电脑的时间,所带来的痛苦会教导他学的更好。
你自己的界限就是最好的界限!
只有当保持现状的痛苦大过改变的痛苦,才会下定决心去改变,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从最开始的不知不觉,到慢慢的后知后觉,再到当知当觉,最后有希望去到先知先觉。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