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4
田子方是人名,本篇以人名为题,核心思想有两方面,一是有心,二是无心,追求“真”的境界。
作者用十一个寓言故事,围绕着一个“真”字,通过这些故事来讲述悟道的诀窍。
第一个故事,借田子方与魏文侯的对话,田子方在魏文侯面前夸谿工,夸他平日里说话做事十分得当,魏文侯问田子方:“谿工是你的老师吗?”田子方说不是,他说不知道怎么夸他的老师,只知道老师为人纯真朴实,外貌像正常人一样,心却像天一样虚静,顺应万物而保持真性,心境清冷能包容万物。
田子方的老师就是真人,没有得失心,魏文侯听了佩服子方老师的道学修养,揭示了真人的境界,统领全篇。
第二个故事,温伯雪子到齐国,途中经过鲁国,有个鲁国人想见他,他听说中原一带的君子深明礼仪而不善解人心,所以不见。在返回的时候,又途径鲁国,那人又求见,温伯雪子见了这个人时,果然很失望,这个人虽然礼仪得体,又是劝谏又是教导,拘于礼仪而不懂人心,故事告诉我们,俗士不能体悟真道。
第三个故事,颜渊想成为他老师孔子那样的人,怎么也做不到,老师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做事太考虑得失利害的人,得失心太重,比死亡本身更令人悲哀。启示我们,一个人如果得失心太重,他就没办法做好任何事情。
第四个故事,孔子去见老聃,老聃洗完头,披头散发没有精神,像个木偶,问老聃为什么?老聃说他的精神遨游于天地万物初始时至真至虚的状态。这个故事说明,真道必须游心于万物之初。
第五个故事,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有很多儒士,庄子说不一定穿儒士衣服的人就真的懂得道术,于是哀公下令:不懂道术的人如果穿儒服,就处于死罪。结果只有一个人敢穿。这个故事说明真儒不必儒服设喻,体悟真道不能被这套这些外饰所迷惑。
第六个故事,百里奚不把官职放在心上,养牛养得又肥又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心求道而真道自至,无心感人而感人至深。
第七个故事,讲宋元君选画师,选中了一个解衣般礴的人。中国传统画讲的是“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个人达到了无法而法,能够自由创作的境界,所以被选中。
第八个故事,讲周文王看见一位老垂钓者,虽在钓鱼,却又无心之钓,文王要把政事托付这位垂钓者,便编了一个故事请这位老者为太师。这个故事说明蹈虚守真,才能臻于妙道,虽不期功效而功效自佳。
第九个故事,讲了列御寇在平地百发百中擅长射箭,在悬崖边却无法射箭,这个不射之射的故事讲述了有心的状态,会导致发挥失常,比如我们演讲比赛,越是想得奖,越是发挥不好,有了得失心就没法正常发挥。
第十个故事,讲了肩吾与孙叔熬的对话,肩吾问孙叔熬为什么三起三落而没有忧虑,孙叔熬说,官爵到来不拒绝,离去也不挽留,讲了得失两忘才能不损其真。
第十一个故事,讲楚王与凡国国君的对话,凡君说,他不会因为凡国的灭亡而丧失真心,也不会楚国的存在而保存真性,归结到了“真”子,终结全篇,首位照应。
本篇启示:有心,就是有得失心,哀莫大于心死;无心,就是要摒去杂念,放下得失心,多在事上练,才能修得真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