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苦恼自己书读的慢,读不进,读进了用不起来,自己有时也被这个问题困扰。本文谈一谈对阅读的思考。
阅读是变速运动
读书慢的第一个原因是对文字这种输入方式的不熟悉。不像影音类的资料,进度是由创作者来把控,即使观看者跟不上速度视频也不会自动停下。大脑会自然将注意力放在能够懂的部分,让观看者能勉强跟上。
文字的输入需要阅读者自己来把控速度,遇到不能理解的部分,是否停下的决定权在阅读者本身。停下来理解内容时速度自然变慢,思绪也会感知到停顿,带来不畅,甚至挫败感。之所以有此感觉,是因为当代人更适应视频的方式,默认了输入是一个匀速过程。
但文字阅读是变速运动,遇到浅显的内容可能一目十行,遇到深涩不熟悉的内容则”举步维艰”。阅读能力的增长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字理解能力,让更多部分阅读起来变得轻松。如果读的书不够多,或者阅读的内容始终是浅显的内容,那么阅读的能力就不能提高。自然感到自己的阅读速度慢。
针对问题,解决方案是要广泛阅读不同领域,难度不同的书。以此来熟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用词造句。积累的足够多了,那么就可以阅读的快。
阅读需要带着问题
阅读一本陌生领域的书犹如进入一片充满迷雾的森林,而问题此时可以充当指南针。陌生领域的书在阅读时往往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只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机的与作者的思绪发生碰撞。
阅读的过程看似是在灌入新的知识,其实脑中新老知识的共鸣。不能引发共鸣的新知识不能在脑中扎下根,不能被老知识阐述的知识会让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负荷。读书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
当带着问题来阅读时,相当于是在脑中提前举行了一次”竞争上岗”,将部分的老知识提取出来,用它们去”进攻”新知识。这种有意识的调动老知识,确定了对新知识认知的方向,不至于”迷路”。
当然并不是所有新知识都能很好的用老知识来解释,这种情况在小孩子身上非常明显。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和新知识产生共鸣。对于成人而言,只要脑筋足够灵活,应该是不会陷入这样的境地的。大不了做一次想象力的训练。
虽然带着问题可以帮助新老知识的共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带着一颗包容的心来学习。允许新知识调整,甚至颠覆老知识。不然
早早就成一个令人讨厌的老顽固了。
关注结构
书籍和文章是有结构的,越是严肃的书结构越严谨。书和文章本质上是在介绍事物、阐述道理、讲述故事,人类理解世界是遵循逻辑的。所以阅读时,关注结构能帮助人吸收信息和知识。让阅读者从总体的角度看明白作者的意图。
例如本篇文章总体分成了三个部分,在不同的部分想要说明阅读是变速运动、阅读需要带着问题、阅读需要关注结构,这样的结构铺开来看,读者就容易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人脑中的思考和认知是散乱而整体的,结构可以将思考分隔打包,继而方便的传递给他人。举个例子,这就类似于海运时的集装箱,优化了传输的效率。关注结构给了读者观察作者如何组织文章的视角,让读者有了俯视作者思考的可能。俯视的时候总是更容易看清事物的规律和联系。
阅读功利的来说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现实中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经验”敝帚自珍”,而书中”优秀人物”的知无不言。相比视频,书籍知识的边界更大,更灵活,人类在文字上的内容远多于视频。阅读可以带来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祝君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