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 The children’s mistaken goals
• 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如果成长健康,保持内心的勇气,能够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归属感。
孩子的错误目标(在年纪较小的孩子身上比较明显):
1. 通过得到“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对要求过分关注的行为妥协或让步,就是增强了孩子的这个错误观念。)
2. 权力之争。(家长心烦意乱、生气沮丧,实际是宣布了自己的失败。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并加以利用。)
【要求过度关注和过分权利的区别在于:当孩子的行为被大人纠正时,想要得到关注的孩子会停止自己令人恼火的行为,想要得到权力的孩子会加强这些行为。】
3. 报复。(内心沮丧的孩子可能会认为报复是体现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唯一途径。)
4. 自暴自弃。(避免去做那些他预料自己会失败的事情,用愚蠢回避努力。)
解决方法:移除孩子的行为导致的结果,他们的行为毫无用处,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那么他们就会重新考虑,选择新的行为方式。
孩子寻求过度关注——避免对这个要求妥协。
自己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我们退出战争。
孩子伤害我们寻求报复——规避孩子的伤害,不用责备和惩罚再次伤害孩子。
孩子自暴自弃——安排一些让孩子发现自己能力的事情。
第五章: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 The fallacy of punishment & reward
• 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惩罚只能帮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权威的信念必须被相互尊重与合作替代。
• 父母应该激励孩子做出符合情况需要的行为,当他们确定我们尊重他们和他们做决定的权利,就会接受我们的引导。
• 奖赏和惩罚一样,对孩子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缺乏尊重。
• 满足感应该来自于和谐的互助与合作,做完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本身需要被完成。
• 家务活和零用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联系,做家务是因为需要对家庭做出贡献,得到零用钱是因为应该共享家庭利益。
• 用贿赂换取孩子的好行为时,是在表现对孩子的不信任。奖赏不能给孩子归属感。满足感需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
第六章: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 The use of natural and logical consequences
• 自然结果:不需要成人介入而自然发生的事情。
逻辑结果:人为安排,让孩子体验不良行为的后果。
• 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
• 我们没有权利替孩子担负责任,也没有义务替他们收拾残局。
• 当逻辑后果被用于恐吓或在发怒中使用,就变成了惩罚,又陷入不良状态。
越少提到“后果”这个词,惩罚的感觉就越小。
• 建立界线和后果。给孩子第二次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信心。
• 通过和孩子讨论,征询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解决问题。
不吃饭——保持和善坚定的态度,发自内心不在意孩子吃饭问题,不说教、不恐吓(会挨饿)、不奖赏(吃完饭可以吃甜点),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后果。
不起床——先跟孩子讲明几点上学,提前跟老师沟通好,让孩子自己承担迟到的后果。
不刷牙——允许,说明甜食会腐蚀牙齿,所以不能吃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