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莫言先生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晚熟的人》,其实这是先生八年间 (2012年至2020年)一部分短篇小说的合集,《晚熟的人》只是其中的一篇。
现实百态
12篇小说的内容可以说涉及三教九流,反映社会人生百态。
《左镰》再现“铁匠炉和铁匠的故事”,讲述了因年少无知欺辱了傻子(喜子)的田奎,被亲爹剁掉右手之后无所畏惧的成长。
《贼指花》和《诗人金希普》讲述了文人作家圈的风流韵事,爱恨情仇,及圈内乱象。
《表弟宁赛叶》通过“我”与酒醉的“宁赛叶”的对话,塑造了一个愤世嫉俗、一无所长、痴心妄想、自负啃老的三十未立的“表弟”形象。
《斗士》讲述了我们村子里谁也惹不起的人物——武功,为什么惹不起,“因为武功不把自己当人,他知道自己命贱,家庭出身不好,连个老婆都讨不上,相貌也是招人恶,这倒成了他的法宝,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换他这条贱命……他的仇人们,死的死,走的走,病的病,似乎他是一个笑到最后的胜利者,一个睚眦必报的凶残的弱者。”
《地主的眼神》以“我”小学三年级那篇轰动全县的作文——《地主的眼神》为线索,在农村农业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他人的讲述,将恶霸地主孙敬贤的虚荣、自私、阴险生动有力地呈现出来。
《红唇绿嘴》的主人公是覃桂英 ,“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也是得“千万小心”,时刻“保持警惕”的人物。文章通过“我”大量的回忆和亲戚朋友的转述,勾勒出覃桂英的前半生,她的前半生可以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尽管遭受命运的“一次又一次打击”,却毅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现在,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网络上,以“五部手机,两个公众号”当作自己的武器和阵地,“报仇雪恨、吸粉丝”,混水摸鱼,钻法律的空子,“无恶不作”!
《等待摩西》的内容触及宗教信仰 ,以 柳卫东(原名柳摩西)和马秀梅的爱情婚姻故事为线索,以柳卫东发达后的突然消失为悬念,故事前后跨越了35年。在漫长的35年里,马秀梅将两个女儿抚养成人,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始终没有停止寻找柳卫东的步伐。35年后,柳卫东终于回乡,马秀梅对他的态度会是怎样的呢?“眼前的”马秀梅,“身体发福、面色红润,新染过的头发黑得有点妖气,眼睛里闪烁着的是幸福女人的光芒。我知道什么都不用问了……一切都很正常……”
《澡堂与红床》可以说将笔探触到了“隐秘的角落”:“我”去澡堂洗澡,遇到了昔日棉花加工厂的工友,抚今追昔;“我”因为右脚后跟疼的缘故,得医生建议去洗脚房捏脚,通过与“白牙姑娘”、“她”两位洗脚姑娘的交谈,勾勒出“洗脚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告诫“她”姑娘:对,别去,千万别去“红床”。
《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是写在一只大鳖鳖盖上的四个字,文章主要讲述了留守儿童小奥被这只鳖咬住之后发生的一系列看似荒诞有趣而又苦涩的事情,内容直指“留守儿童”和“农村的环境污染”。
《火把与口哨》
晚上9点左右,在为宝宝准备洗脚水的空隙读完最后一篇——《火把与口哨》,“文中“我”的三叔一家的悲剧,让整部作品都散发出苍凉的气息。我与弟弟探讨作品的真实性,其实大可不必,现实不是往往比小说更残酷吗?!
作家袁凌曾谈到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文学作品是需要你把重量承担下来,承担下来之后,再举重若轻地传达给别人,让别人有个慢慢体会的过程,就好比说文学本身是一个火焰,你强行把它经过一个聚合过程,将它结晶,然后读者拿到手,拿到的时候不会很烫,热量它是慢慢地释放出来,供他一个长期的都可以温暖他。在一个很长的阶段里,这个东西慢慢地释放热量,让他慢慢的体会和接受。
如此说来,莫言先生在写作《火把与口哨》前已经将不忍卒读的“重量”承担下来,传达给读者时,尤其是我这种感性的读者时,才不至于一触即溃、泣如雨下。
临睡前出屋门上厕所,望一望头顶的星空,它的深邃与静谧慢慢驱散了《火把与口哨》中“生死离别”、“人与狼血债血偿”的锥心之痛和难以宣泄的恐惧。
大道至简
这周樊登读书会的“作者光临”栏目是樊登对谈珞珈(武汉大学)杰出学者、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赵林。
赵老师带来了他探访希腊八次之后写就的鸿篇巨制——《古希腊文明的光芒》,其中谈道:20世纪英国有一个哲学家叫怀特海,他说我们整个两千多年的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注脚而已……大道至简,大道都是很简单的,直击要领的。但是我们后来就把它变成越来越复杂,把它加上很多注脚,很多诠释。
“大道至简”,没想到在我读完莫言先生12篇内容纷繁的小说后,听到这四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竟如当头棒喝,内容虽然多如繁星,但星现有时,星途有道。崇尚真、善、美,鄙弃假、恶、丑似乎是所有优秀作品恒久的旋律。
壁立千仞 气象万千
90年代,我曾经历过农村过激的计划生育,那段担惊受怕的记忆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记忆的洪流中。
大学二年级的美学课程期末考评,老师让我们每人创作一篇小说,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以“计划生育”为题材写了一个短篇,成绩出来得了A等。如今去电脑里查找,小说的电子稿竟不知所踪,曾决心再写一长篇,但当我读完莫言先生的《蛙》后,我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也曾幻想写一部关于家乡行行色色人、事的作品,但当我读完莫言先生的这12篇小说后,竟也自我消解了一部分虚妄的冲动。
“新浪读书”恰如其分地评价了这12篇小说:“莫言根植乡土,聆听四面风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十二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壁立千仞,气象万千。这一次,莫言将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如此的紧密、亲近。”
有如此植根乡土又超越乡土,“距离我如此亲密、亲近”的优秀作品,置身其中,抚今悼昔,何欲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