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课堂的热爱,我走进鸣犊中学八年级二班的教室,开始我的送教下乡示范课教学。跻身于培训团队,依然抱着学习的态度。
昨天下午,我给孩子们发了预习单,鼓励他们回家好好看看书。我知道这里的学情,却下了一个赌注,盼望着他们能有所突破,打消我心里的担忧。
上课了,微笑着和孩子们打过招呼。站在讲台上,放眼望去,每一个孩子的桌子上放着《教材全解》,而他们早早的翻到了我要讲的《渔家傲》。一丝生气涌上心头。我不喜欢这样的没有思考的学习,于是我选择了让他们收起参考书。
他们很听话的收拾了参考书,但头都低下去。
诗词教学开始。选择这节课,的确有些难度,内容有些难懂,对于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学生更是积累得少。我一厢情愿的以为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从文本中自会领悟到诗词的美好。
不曾想,一开始上课就碰到了问题。复习小学学过的《夏日绝句》,竟然有一半多的孩子不能背诵。于是,我们一起背了两遍,有些孩子勉强跟上了节奏。一声叹息从心底涌起。
新课开始。叫一个孩子读这首词,结结巴巴,字词颠倒顺序。轻轻的问了他一句:你预习了吗?他红着脸低声说:没有。心里的冷升起。这样的学情,怎么办?这节课要上下去,只能是放慢节奏。
想到这里,我的心平静下来。于是,引导学生慢慢的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当然这种情感的获得,来源于我的范读。就这样,一遍一遍,学生终于可以准确的读这首词了。
进入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意象)理解诗词大意,结合注释进行。这样的一个过程,亦是困难重重。孩子们学习诗词,就像是学习文言文一样翻译。没有想象,没有描写,诗词的美好被破坏殆尽。有些孩子结合注释,还能把诗歌大意说错,这样的学生真的是八年级的孩子吗?
我选择慢下来,弯下身子,和孩子们对话。收了他们的参考书,他们不会思维,或者说没有思维。他们的头都低着,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来和我说话。悲哀的感觉!
我叫起来一个女孩,她头抵着,声音小小的告诉我她的思维结果。她的头在我的鼓励声中终于抬起来。我送给她一个书签,上面写着:自信是跳跃在心里的阳光。她双手接过,微笑着对我说了一声:谢谢老师。她的眼睛了是有情感的,亮晶晶的。后来的半节课,她都在书上写写画画。磕磕绊绊中,学生们终于有人开始说话,有孩子开始提出自己不懂的诗句,有孩子帮助同学解决。课堂终于有了一点点思考的气息。
在选择喜欢的词语欣赏的环节,孩子们开始在书上做批注。可惜,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写。我从他们身边走过,弯下腰,耐心的指导他们如何选词,如何做批注。一些男同学,在我的帮助下,拿起笔开始写了。分享部分,有学生说到“谩”“舞”“嗟”等,有一个男孩子说到“梦”。太好了,学生终于找到文眼,于是我帮助他,给文章取了一个名字叫“记梦”。当我把他的成果写到黑板上的时候,他的脸红红的,头再也没有低下去。
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充满感情的给学生介绍了预习单上的两首词,告诉他们下去好好读一读,品一品,就会理解李清照是中国诗词史上活着的最本真的其中的一个。
我的课结束了。太多的遗憾,甚至夹杂着失望。但我也很庆幸,我没有选择告诉学生答案,将我的课表演完。我想我对得起在教室里坐的孩子。
我不能责备孩子基础太差,只能反思自己的不足。
第一是学情的估计不够准确。我在这里已经呆了七天,应该是知道他们的水平的。可我依然是按照自己的模式设计教学。没有做到心中有学生。
第二是对于学生的预习没有很好的指导。给他们的就是一张预习单。虽然上面有要求,甚至有提示,却没有做很好的讲解。
第三是太过自信,甚至是盲目自信。总以为我可以面对一切的问题。
一节课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孩子们或许都不会记得我是谁。这都没有关系。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我实现了自我的一个飞跃,那就是:不去追求设计的完美,只求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