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潜水的第一印象?
跟朋友提起学潜水时,那反应真是截然不同啊,简单来说分成两种:第一种,“好高深,好腻害!”这种反应还算正常。第二种,“潜水还用学啊?!”他们认为,背着气瓶、跳下水,就齐活了。
先不说潜水技巧,人活着总得喘气吧,水下十几米,一口气喘不上来,人就背过去啦!好歹学一下处理意外的方法吧!因为喜欢看探险类节目,所以关于潜水的装备故障、鲨鱼袭击、醉氧丧命、减压病截瘫,这些状况在我脑子里ρρ的转啊(ρ,物理中代表密度的希腊字母,请读rou,一声),分分钟拿命在玩耍,咋就不需要呢?我可是抱着虔诚和敬畏的心去学习的呀!
5、OW+AOW 开放和进阶开放水域潜水员
装备:各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没啥可说的,看书去吧
理论:水下越深,压力越大,空气体积越小,以及由此对身体的影响,用气量计算,免减压时间,潜水规划。。。(这些一般都是教练和潜导在做,我们跟着就好,但想成为更专业的潜水员,了解一下当然更保险嘛)
意外情况处理:空气耗尽,二级头漏气,看到遇难潜水员等等...这些情况一辈子可能都碰不上一次,但遇到时若没有正确处理,后果很严重!!!
水下交流手势:比如,气瓶没气了的手势,就是抹脖子。
技巧:中性浮力、顶尖中性浮力
对我们来说,最有意思也最难的部分,就是控制中性浮力。
啥叫“中性浮力”?
用人不太好形容,你看过鱼游泳吧,有时候就悬停在那儿,也不见TA动,但就能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静止着,中性浮力就是类似这个样子了。简单来说,浮力=重力,就是中心浮力。
学这玩意儿干嘛?
第一, 确保你能游直线!
水下游直线可没游泳那么简单!!!你要控制的方向可不止X轴、Y轴那么简单,又多了一个Z轴(深度)。教练带队是这样游滴,我们跟在后面是那样式儿滴——以教练为准线,游成正玄曲线。其实,没游成心电图,就已经算对得起教练了!
第二, 能好好的静止。
水下观察珊瑚、小动物、减压停留,很多时候需要静止在一个位置。而在三维世界想保持在固定坐标(X,Y,Z),可不是用手滑脚踢,只用呼吸控制,悬停在一点,就像直升机停在空中的感觉。
那到底咋控制?
简单来说,浮力=排开的水重。所以,想尽办法,让你和装备的重量=排水的水重,排水的重量跟排水体积正相关啊!
水下,你能控制的排水体积,有肺,还有背着的BCD(浮力调节装置)。
配重的多少、呼吸的节奏、呼吸的深度,统统都会影响中性浮力。配重和呼吸深度的影响很好理解,一个是关于重量,一个是关于排水量——浮力,可节奏又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是,延时!
肺里吸满气,等一下,才会开始上浮,这时马上快速吐光,上浮的惯性还在,再等一下才会下沉。控制呼吸和浮力的时间差,让身子稳定在一个高度。 我挂两块铅下水时,就玩命往水底下沉,初中物理学得好,F=ρ液gV排啊,拼命吸气撑大肺来增加排水量,确保肺里至少有80%的空气,只用小小的20%的容量换气。话说,倒是能稳住深度了,可这感觉难受极了,肺都要撑炸,但是,缺氧!这时BCD就派上用场了,就是你背着的固定装备的空心背心,点按充气,代替肺的排水量,让肺在50%容量上下呼吸就舒服多了。后来改成一块铅下水,人就发飘,小车上高速又赶上大风天的感觉。在上浮时也会碰到这个问题。这时气瓶里的空气耗了大半,轻了不少(大概1-2KG)。而CBD里的空气,随着上浮体积开始增加,浮力成倍加大。重量减少而浮力增加,人就加速往上飞,还越飞越快!这里插播个知识点,减压病是个啥?溶解在身体组织里的氮气,因为压力迅速减小而快速释放到血液里形成气泡,堵哪儿哪儿栓,血栓,懂吧!所以,为了控制氮的速度,就得有效控制上升速度!这时就得放掉BCD里的气,控制呼吸,才能在上浮过程中在任意高度停住,而不是一直往上浮。有次BCD的气没放干净,拼命往下扎都抵不过浮力,最后还是家辉老师给我拽回来的。。。
本期分享暂时到这里,欢迎看下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