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13亿人口,9.1亿生活在农村,农村现有劳动力4.8亿,其中好几千万在拍乡村爱情故事,还有去唱《咱屯里人》了,那剩下的村里人,都去哪儿了?
读书的走出了村,要赚钱养家娶媳妇的也出了村。一个是因为知识,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所以向往,决定以智力输出为主;另外一个是因为经济及资源限制,不得以出村,以力量输出为主。
二者在财富积累速率上,一直被调侃互比:“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大学还得读那多年书,有力气,还能多干几年活,早就把房子和老婆孩儿都配齐了。”问问咱村里人,很多都是这样想的,生而为人,传宗接代最重要不是?
中科院调查报告结论: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认同比例最高,绝望的底层人民于是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还好放弃的是读书,并没有放弃心中的征途:回村自盖房。然后就都生物本能般的向着具有吸金气质的大城市出发了。
来到大城市,看到灯红酒绿还有各种没见过的大场面,这就厉害了我的哥!从这里开始又出现了分歧:去or留。
想留下来的,基本是想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学生们,还有就是令城里人都羡慕的“土老板”。想回老家的,都是不忘征途初心的人们。很明显,村里、城里这样来回撺掇,越窜越多,蓝厚….
系统提示:您有3个社会系统问题需要修复
1.民生问题:最具畏惧恐慌感公认人物:隔壁老王。
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相依,虽然看似温情,实则透着几分凄凉。不能为老人尽孝,不可为子女给予更多的关爱,这让每位在外的村里人都满怀愧疚和遗憾。
2.社会问题:村庄的社会秩序与邻里微关系弱化。
曾一度被城里人羡慕的“邻里相亲相爱”的村里亲关系,开始渐渐走向“冷淡款”。今天这起一栋新楼,明天那户搬走去了城里,村庄的秩序就这样搬来盖去的,它的影响力在逐渐失去。
让人感觉比较方的是,乡村社会形式存在已如此虚弱,本该努力积极建设,可是,并没有。更多是家庭层面的改变与移动,但社会、政府层面的引导与扶助却实在有限。乡村与城市社会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对等,还有农村人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困难又使乡村社会难以平稳成功地过渡到现代社会,形成有效率有秩序的法理社会。
3.经济问题:城里的房子就留着吹吹风吧,我要回老家盖洋楼吹空调!
天了噜!听说,砖家放话建议把房地产库存让农民工去消化!是让他们去砸墙呢?还是拆钢筋呢?可以的,这样消没的特别快~
这智商也真是难为他们成为砖家了……这问题太浅显:买不起!这不单单是一套房子的问题!
农村转向城市化这根进度条何等傲娇!转化中缓慢,隐藏在后台解压和解决问题系列连着系列,跟基因链儿似的,一个房子,只是其中的一个基因点。
体力担当的农村青壮劳和智力输出的大学生,是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要素。他们的流失,使得本地经济发展使不上劲儿。消费力不够,需求刺激不足,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需要配置在产生高效益的行业,这是市场经济自发诱导的结果,但往往这种结果对于本地第二和第三产业会造成严重影响。
看到这里,村里人还在努力的奋斗盖房,而你,竟然盯着文章看了这么久!还不快去去下乡!看看人家的楼是怎么盖的!如果真的很便宜~请务必带上我!毕竟那里空气好,成本确实低,只要有互联网,可以发展下第一产业的!
当村里人在城里不再感觉“陌生”,可以不用出来务工再回村买房,到哪里都有归属感,这样的社会,谁会不爱呢?
还请关注下一篇:《互联网+农村,谁还进城找虐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公众号: cjlm2015
阅读原文:http://cjlm2015.lofter.com/post/1e4503c1_c65f1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