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春风得意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是许多士子金榜题名后的生动写照。无意功名的朱熹,初次会试就高中进士,实现了许多人长期难以实现的梦想,虽然无意,又怎能不得意。有道是:春风得意登科后,万紫千红春日中。
一
绍兴十八年(1148年),沉浸在禅学新天地中的朱熹,在全国会试中,以佛学思辨方法答题,结果因标新立异,反而获得考官青睐,一举高中进士。
这多少有点意外,后来朱熹自己回忆也说:“及去赴试时,便用他(道谦)意思去胡说。是时文字不似而今细密,由人粗说,试官为某说动了,遂得举。时年十九。”
进士虽然得来有些意外,但足够朱熹得意的。靠“胡说”能得进士,“时年十九”,试问历史上有几人能够做到?朱熹确实有足够的得意资本。
朱熹回到五夫家里,自然免不了亲戚学友的一番祝贺,大家都为他而高兴。更高兴的莫过于母亲祝夫人和妻子刘清四,一个是望子成龙的愿望终于实现,一个是妻以夫荣的愿景成为可能。可最高兴的莫过于朱熹,这足可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朱松、义父刘子羽。
可进士毕竟不是官,除排名靠前的极少数可直接授官外,大多数进士还要等待朝廷补缺。宋代极优待读书人,每次开科取士比历史上任何朝代要多,可南宋版图又是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最小的,当然短暂的五代十国可排除在外,这自然造成了每科进士会有很多人要排队等待朝廷任命。
朱熹在家闲居,很快就迎来新的一年(绍兴十九年,1149年),快乐的时间总感觉过得更快。
可到二月的时候,朱熹迎来了一件让他难过的事,他的岳父刘勉之去世了。朱熹帮助料理完岳父的后事,开始沉下心来学习,这次他把学习的方向对准了曾巩。
在唐宋八大家中,朱熹最喜曾巩,为其古雅、平正、质实的文风所倾倒。曾巩字子固,是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其家乡的南丰小蜜桔也很出名。
朱熹喜欢曾巩,应与曾巩文章维护孔孟之道有很大的关系。朱熹自己也说:“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
朱熹不仅诵习曾巩的文章,就在这一年,他还根据曾巩的文集和其它书籍的记录,索迹编成了《曾子固年谱》。朱熹是第一个为曾巩编写年谱的人。
接下来的日子,朱熹迷上了《上蔡先生语录》。
《上蔡先生语录》是曾恬、胡安国录编谢良佐核心思想的著作。谢良佐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并称“程门四先生”,其学说以仁、天理为主体,讲究修身养性,且掺杂禅学思想。
朱熹三读《上蔡先生语录》,后来他回忆说:“观之初,用朱笔画出合处;及再观则不同,乃用粉笔;三观则又用墨笔。数过之后,全与原看时不同。”朱熹这种精思熟读的方法,是他一直倡导和力行的。后来,朱熹将读书法概括为二十四字,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须教有疑”,被众多读书人所接受。
到了年底,朱熹萌生了回婺源省亲的想法。
二
从朱松携家赴任政和县尉算起,朱家已近30年没回过祖籍地了。婺源,对于朱熹来说,既熟悉,更陌生。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天,新科进士朱熹来到了婺源,应该说这是一次光宗耀祖之行。
朱熹一到婺源,首要任务是祭扫祖墓。唐天祐年间,朱古僚镇守婺源,后来任制置茶院巡辖,便定居婺源,被尊为茶院朱氏始祖,传到朱熹已是第八代了。
朱熹寻访了茶院朱氏一至五代世祖的墓地(第六代朱森墓在福建政和),一一进行了祭扫。之后,朱熹忙于拜访宗亲、姻亲。
新科进士荣归故里,自然引起当地文人的重视,少不了一番拜访走动。朱熹同众多乡儒文士接触交流,讲论诗赋学问。
婺源不少年青人,也借此机会向朱熹请教。朱熹和他们谈论陶柳诗歌,探讨《论语》等儒家经典。一些年青人为朱熹的学识所折服,有的后来成了朱熹的门生。朱熹生平第一次把自己的影响带到了婺源。
朱熹这次回婺源,还有一桩心愿。朱松好友张敦颐告老还乡后,为朱家赎回了典当的祖业。张敦颐年事已高,几次催朱家回婺源交接。朱熹这次特地登门,面谢张老先生,将赎回的田地交给宗亲管理,田租用于祖墓修理、春秋祭祀。
忙完了这一切,朱熹动身回家。在回程路上,朱熹又萌发了禅学之心,特地绕道江西德兴、铅山,前去拜谒晋代高僧支道林出家之地——昂山兴山寺。
支道林以名士于25岁时出家,性喜作诗、写字、养马、放鹤,对《庄子·逍遥游》多有独到见解,倡导“即色本空”思想,开创了“即色宗”。
朱熹凭吊昂山圣迹,为兴山寺题额“昂山胜概”,留下一首《访昂山支公故址》诗:
支公肯与世相违,放结高堂在翠微。
青莱漫随流水去,黄彪时逐暮云归。
乔林挂月猿来啸,幽草生风鸟自飞。
八万妙门能测度,个中独露祖师机。
春去夏来,朱熹等到紫阳楼前荷花别样红的时候,才回到五夫。到家不久,接到了入都铨试的通知。
三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三月,已是中进士两年多后的朱熹,再次踏上前往临安的行程,参加吏部铨试。
铨试是古代选用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吏部考察相关人员特长、技能等,然后安排到相应的职位上。
一路无话,朱熹很快到了临安。在等待铨试中,朱熹结识了庐山道士虚谷子刘烈。
朱熹细读了刘烈著作《还丹百篇》,一起讨论《易》学。临别时,朱熹依依不舍地作了首《赠刘虚谷》诗:
细读还丹一百篇,先生信笔亦多言。
玄机谩向经书觅,至理端于目睫存。
二马果能为我驭,五芽应自长家园。
明朝驾鹤登山去,此话更从谁与论。
朱熹铨试成绩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但还不能马上就位,要等现任同安主簿期满后再上任。
在返家前,朱熹决定北上,去湖州找隐居在万寿寺的三叔朱槔。朱松去世后,朱槔回到尤溪居住了一段日子,后出游湖州万寿寺,遂在此隐居。朱熹与朱槔保持有书信来往,在紫阳楼寓居的少年朱熹,曾向这位叔叔倾诉心理上的悲苦之情。对于朱槔来说,已中进士的朱熹去找他,也是一种慰籍。
回到五夫后,朱熹开始关注民情,写了两首有关的诗,一是《邵武道中》:
风色戒寒候,岁事已逶迟。
劳生尚行役,游子能不悲。
林壑无馀秀,野草不复滋。
禾黍经秋成,收敛已空畦。
田翁喜岁丰,妇子亦嘻嘻。
而我独何成,悠悠长路岐。
凌雾即晓装,落日命晚炊。
不惜容鬓凋,镇日长空饥。
征鸿在云天,浮萍在青池。
微踪政如此,三叹复何为。
另一首是《残腊》:
残腊生春序,愁霖逼岁昏。
小红敷艳萼,众绿被陈根。
阴壑泉方注,原田水欲浑。
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
从这两首诗来看,朱熹已萌发关心民瘼、体恤民情的心态,作为一个新科进士、一个候补在家的准官员,朱熹已经做好步入仕途的准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