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周五 晴 3❤
我们想去旅行,但我们有闲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闲。我们想孝顺父母,但我们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想不起来孝顺,当我们想的起来孝顺的时候,更多时候已经没法长期陪伴在父母身边。我们想要成功,没有时机时我们抱怨,等时机摆在我面前又无法抓住。
我们总是说:这次算了,下一次吧,下一次我一定可以。于是本该出发的旅行一再被搁置,本该温暖的亲情未被重视,本该有的美好明天却充满着无奈。
最近不止一次看到这句话“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是啊,如果非要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很好的演说家,所有人都备份了不少有血有肉有理有据,还充满了很多的悲欢色彩的故事。
到底是什么偷走了我们本该有的果决,盗取了我们本该有的执行力,让我们的拖延症愈演愈烈。是目前的拥有?是稳定的生活状态?还是因为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还是我们缺少了挑战自己的勇气?
静书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也或者有好几种。即使我们每天过的并不轻松,甚至看起来还非常的忙碌,但当我们停下来休息心却并没有那么的踏实,可能还有迷惘。
“三思而后行”是在教我们不可以鲁莽,应经过思考再做出决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思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则为让我们考虑周全,从而更有效率的去完成要做的事情。消极的思被我们当成不立刻行动的理由,将计划搁浅。
有人会说“静书啊,你知道吗?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依稀的改变而出现的结果可能是我无法承受的。我不曾抱怨过命运不公,我只笨拙的做着自己,也不种奢求大富大贵,只是想平静度日。”
《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应该勉强另外一个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选择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本来就应该自己决定,谁也没法保证谁更幸福?哪个又更辛苦?只要你自己乐在其中就好。
然哪怕是平凡的生活,也是需要行动力,若一味的告诉自己不在乎,所以我不想去做,也不用去做。那静书想即使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做的不够好吧。
说到底我们的拖延症为什么越来越严重?是因为现在越变来越便利的通讯工具、网络资源,代步工具?让我们的一切似乎都得来的更加容易,需要真正耗费时间和体力的事情被智能化的产品所代替。
比如,过去上学上班我们需要走路或者骑自行车,现在私家车、公交车减少了我们需要消耗卡路里的机会,而肥胖症的几率却大大提供。过去我们的衣服都是一件件用手搓洗的,现在往洗衣机里一扔,你只需要等到他彻底洗完、甩干以后拿出来晾晒。我们不必为吃穿住行发愁,甚至父母会帮身为学生的我们消除一切的后顾之忧,我们却将作业拖到睡觉前,课上的疑问变成了后来的学不懂。难道是生活的美好,养成了我们的一身懒病,还是我们只是在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
我一直认为:人生中那些真正的好的道理,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懂得,而长大后的我们却渐渐将其遗忘或者说模糊了。我们小的时候就知道笨鸟先飞;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我们在上学之前是每天都缠着爸爸妈妈讲童话故事的。
难道我们越长大却越不懂事儿了嘛,越长大越失了勇气了吗,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吗?静书希望自己的答案永远是“NO”,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每天都能收获哪怕只有一点,每天都更能坚持哪怕只多了一秒,每天都能实实在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只有很小的一件。
愿人生这趟勇往直前的列车,在经过每处风景是,在你我自己的记忆里都能留下一幕值得被记住的画面。
(这一刻,静书想说给自己:嘿,兄弟。我就看看你在简书中能走多远。相信还有很多想要写作却在纠结徘徊的朋友,不要想的太远就想想当下最让你又有感触的点,不要计划太多就从此刻拿起笔,如果你心里真的想写点什么,不必等到做好所有准备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