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庆会,持续原创分享第1362天,2022年4月17日
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
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特点:
*内在性――内在心理倾向,尚未显现于外内心历程或状态。(拓展: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故称之为“倾向”;待客的最高规格就是在家里做饭吃;自己也有可能不清楚,说出来,更多的自我觉察帮助自我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对自己有太多的了解和理解;)
*对象性――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
*稳定性――形成会持续、不易随便改变。坚冰之下必有暖流拥动。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
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A\B\C模式
A:情感(有情绪时不处理问题)
B:行为倾向(倾向是没有做,行为是做了)
C:认知
*一般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决定行为倾向.
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通过表明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己。生活中该表达的多表达,多表达自己想要的,不表明态度更容易伤害关系;不要期待对方懂自己的心。
2、自我防御功能。利于自我形象和价值的确定、减少焦虑。沟通之后明白对方的态度,有利于减少自己的焦虑。示弱表现的是自身的强大和有力量,因为真弱的时候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弱的。
3、价值表现功能。主动表现社会价值(学者撰文发表言论)。老师去讲课等。
4、认知功能。通过态度来赋义。态度的呈现就是在赋予意义。
态度的维度
方向。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所有让我们动情绪的地方,都是我们在乎的地方。孩子炸毛时,把自己家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就会比较平和,立马不一样。
强度。态度方向的程度。了解态度的变化,最开始和现在态度强弱的差异,可以找出一些可以改变的因素。
深度。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卷入太多改变就不太容易。如果孩子喜欢异性朋友,是一件好事,同性恋不容易改变,如果孩子卷入很深,硬拉不可取。
向中度。在态度体系及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外显度。态度在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来访者愿意聊,能敞开是好事。安全与放松。
态度的形成
1、依从(行为倾向)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与别人一致。
*无深刻认识和情感,表面,受外部支配。
2、认同(情感)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众,内心乐于保持一致。
*形成一致,主动趋同,基于喜欢。
3、内化(认知)行为(自我卷入)――认同(情感)――内化。不要一开口就有指责等语言等语言破坏掉关系。
*把情感认同与信念、价值观结合,理智判断形成。
*以认知为基础,情感是中介。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霍夫兰德:态度转变的模型
传递者:谁说,关系大于方式,方式大于内容。
*传递者的威信(高低,相似性,咨询师自信与专业程度,可信;)
*传递者的立场(中国式劝架),你在替谁说话?家长最容易把天聊死。跟谁说话跟谁一伙;要改变对方的态度,必须先跟他一伙,再慢慢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式劝架是各打五十大板。
*说服意图:你有什么目的?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很多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是计划时不愿意跟家长说,担心家长否定,怕家长认为自己做不到,家长要做的:就是放下所有的期待,保持好奇,不要想着通过回应来改变他,只是好奇孩子的想法,孩子跟家长说也许只是吐槽而已,比如:说不想上学了,其实不一定是不想上学。
*说服进的吸引力:明星代言广告。沟通信息:说了什么,说的方式。
*信息差异:威信高,信息差异较大转变大;威信低,信息适中转变大。睡眠者效应:
*畏惧:畏惧程度与转变效果为倒U形曲线关系。
*信息倾向性:“洗脑”一定是封闭的环境,信息单一,不知不觉被催眠;要有独立的自我,不要随便去崇拜谁;
*信息的提供方式:有事见面说。见面说态度更容易改变。绝对不要做文字咨询。目标(接受者):有的人容易受别人暗示,有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跟自己有关。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
*人格因素: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高,就不容易仰慕别人;
*个体的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
4、情境:在什么情境下说很重要。
*预先警告:不坚定,卷入低,促使转变;重要利益相关,抑制转变;
*分心:分散对信息注意,减少阻抗,促进转变(良好形象的促销员);促销过程中的噪音太大。
*重复:社会交换论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得失权衡。(不要去试探爱人,诱因很强就会变化,环境影响人)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常有的测量方法(间接测量)
*量表法
*投射法
*行为反应测量法
讲故事:图中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