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
什么是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特点
1.内在性:内在的心理倾向。
2.对象性: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
3.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成分
1.认知成分: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
2.情感成分:在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传入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态度与行为
1.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
2.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采用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境、认知、甚至过去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态度与价值观
1.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
2.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
3.个体的态度取决于对象的价值:有价值—肯定,没价值—否定,两者之间—中性。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
4.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但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5.不同点:a.价值观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不易转变。b.价值观具有直接、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6.彼此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按功利原则进行取舍。
自我防御功能:个人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确立自我价值,减少焦虑、消极情绪。
价值表现功能: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认知功能:个体通过对情境中的客体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态度的维度
方向:态度的指向,包括肯定否定、赞同反对、接纳拒绝、喜欢厌恶等。
强度: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多么喜欢。
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对个体意义越大,卷入程度越深。
向中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外显度:个体在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态度的形成
以下三个方面应该是采用了客体关系的理念。
依从
认同
内化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个体形成一定的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态度转变。就是说服的过程。
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影响因素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威信: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相似性越大,效果越好。
2.立场:中立或自我牺牲的立场,效果最好。
3.说服的意图:刻意影响的效果差。感觉到没有操纵的意图,则效果好。
4.说服者的吸引力:吸引力大,效果好。
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威信高的传递者,信息差异大,态度转变量大。威信低的,差异适中时,引发的转变量大。
2.畏惧:能够唤起人们中等强度的畏惧的信息能取得较好的说明效果。
3.信息倾向性:和社会性动物表述一致。
4.信息提供方式:越直接越好,口头胜过书面,面对面胜过通过媒体。
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内化的,既定事实的,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
2.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水平、社会赞许动机都会影响接受程度。
3.个体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惯性、保留面子会使得拒绝他人的说服。
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1.预先警告:双重作用
2.分心:注意分散也有两方面影响
3.重复:倒U型关系。
转变理论
1.海德平衡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
3.社会交换理论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