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说过,在健康可读的书目中,如果说有哪类书可以不读,那就是人物传记类的。当时我非常的认同,确实在我所知不多的知名人事里,我非常确定的担保人事传记多是粉饰过的,甚至是虚构的,而不知情的读者一旦将其奉为圭臬,虔诚学而习之,有误人前程之险。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我的妈妈从外面回来,很平静淡然地跟我说,今天经过xxx的办公室门口,他叫住我,说:"秀芬,过来一下。有个事和你聊一聊。"接下来的谈话内容就是县里要做县名人录,以妈妈在我们当时当地文艺界的成就和名气当然是绕不过去的一员。记录的方式是让妈妈口述自己的生平经历,他做记录。妈妈很礼貌地拒绝了。我以一个名利熏心的俗人视角去看那件事,当然很不解妈妈的决定,能被县名人志记录对一名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啊。所以当时我力劝妈妈马上再回去一趟给那位伯伯好好说一说,推翻之前的决定,记得当时妈妈很平静地说的其中一条理由就是,最后写出来的肯定不会是完全真实的,所以她觉得意义不大。
许多年后,当爸爸给我看他在家乡新建的博物馆里拍下的记录当地曲艺界知名人士的那一段里写有妈妈的名字时,我泪如雨下,妈妈曾经的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成就终究没有被家乡曲艺界的历史所遗落。但,仅此而已。因她一生对名利权贵固执地淡漠、顽固地抗拒甚至嗤之以鼻而未留下其它任何痕迹,又是多么的遗憾。纵然一代又一代的人事更迭,每一个人都将像飞过天空的鸟儿一样消逝的无影无踪,但记录,起码对于亲人来说还是有很多意义的。
受以往生活经历的影响,我一般也不读人物传记。但这两天我囫囵吞枣地读了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一一陈行甲人生笔记》,却有了一种深深着迷的感觉。决定再细细研读第二遍。
以下关于这本书的概括简介是从书中摘录的一一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从童年岁月写起,写母亲,写爱人;写了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回顾了作者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作者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
整体按时间顺序写,共七记。第一记“我和我的母亲”,从童年岁月写起;第二记“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猜错”,主角是"我"的爱人,从大学生活写起;第三记“如果有光,我就能看到你的眼睛”,主要讲的是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9年多的生活经历;第四记“人生的巴颜喀拉山”,讲述的是"我"在清华的学习生活;第五记“密歇根湖上有一千种飞鸟”,记录了"我"在美国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第六记“在峡江的转弯处”,算是整体上回顾了"我"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第七记“你好,我的下半场”,讲述了"我"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
作者这个人我并不了解,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本书做为一个文学作品去读。书中故事情节写得很好,笔调朴素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般的舒服。作者的文笔也很好,用词不奢华不高深,却组合的那么秀气恰当精准,阅读时的感觉就如同在安静的夜晚的灯光下听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娓娓道来。
当然,以下仅代表本人观点!书值得读,事不要尽信!当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看。
我不确定它适不适合孩子看,反正我是买了纸质书,我认为它值得摆进我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