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一篇有关茶的文字,写什么,怎么写,心里无底。原因是很明显的,我绝对不是一个知茶识茶的人,也不是一个喜欢喝茶的人,茶对于我,似乎可有可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好像一个不懂得审美的人,那怕有一个或一群超尘脱俗的仙女站在面前,他可能也会无动于衷。
我也许就是属于这类人。
我会喝酒。虽然量不怎么样,也算不上酒徒、酒鬼,但也不是酒量很差的人。有醉酒的经历,但不算太多。这方面,大概有遗传的基因吧。父亲也喜欢喝酒,中年的时候,记得喝粮食白酒。到了晚年,身体的状况不好,喝酒少了,但有时,逢年过节,一家团聚时,或参加喜宴时,他会喝上一两杯。印象中,父亲还会抽烟,也会喝茶。烟后来戒了。陪伴他一生的,只有一杯茶。他爱喝绿茶,茶叶也不是特别讲究,大概一百来块的安吉白茶,就满足了。他喜欢喝浓茶,茶杯里放很多茶叶,泡了后,基本上有半杯茶叶。在喝茶方面,很可惜,我一点都没有受父亲的影响。
开始喝茶,或与茶有所接触,大概只有近两年的时间,但依然是若接若离的状态。
我和茶之间,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应该说,比较关键。这个人就是阿梅。
认识她,是因为文友介绍,某年一起参加诗社活动,超山赏梅。加了好友,可能也是此时。但很少联系,或者说,几乎没有联系。直到后来,有一次,去图书馆听一个讲座,结束后搭她的车回家,途中,跟她聊天,聊了什么,已不记得了,只记得,她说,可能要到同里上班了,是一家店里,什么店,她没细说,我也没有细问。
后来才知道,是一家旗袍店,且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漪澜阁,店主是一位搞设计的海宁女子,留过洋。店里装修得很有味道,特别是,进门,吧台后,有一句宋词,是青玉案里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店主不常在店里,她在苏州与同里之间奔波。阿梅实际上就是店长,负责店里的日常事务,包括策划一些活动。阿梅学茶艺,学古筝,在苏州拜师学艺。她还自学英语。
她到店里不久,跟我商量,搞了一次小范围的读书会。她主持,我主讲,边喝茶,边谈张爱玲,以及她和旗袍的事情。
这是我的第一次。
我和阿梅开始了较多的联系。除了去她的店里喝过几次茶,也到茶楼喝过两三次。
平时,跟阿梅的联系也并不是很多。有时,她会发一个表情,或发一杯茶的照片,可以一句话都不说。有时,会一两星期不联系。她忙她的,我忙我的。
跟她喝茶,聊得最多的,可能是她的一些创业的想法。阿梅是个有追求的女人。
不久前,她辞职了。与人合伙创业,租了一间办公楼。
那天,又一起喝茶。她告诉我,目前,做一些其他业务,兼带销售茶叶。她带了茶叶,用了茶楼的杯子和水。聊了一会,阿梅忽然说,这茶不错,不浓不淡。我微笑,说,就像友情。
对茶,至今依然不了解。
阿梅送些茶叶给我,现在,每天上班,泡一杯茶,然后,开始工作。
阿梅送的是安吉白茶,很嫩,很小。她说,是直接从产地采购的。安吉白茶其实是绿茶。
正如阿梅说的,不浓不淡,有一股清香,也是若有若无的。
友情也像一杯茶。一杯茶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或有,或无:或浓,或淡。
需要茶,也就像需要友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