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笺《定公十四年》,全引如录“戏阳速告人曰:「大子则祸余。大子无道,使余杀其母。余不许,将戕于余;若杀夫人,将以余说。余是故许而弗为,以纾余死。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先生于目录解曰“不信而可为义”,借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解释为“信与直为定名,而义为虚位”。总而言之,义也罢,道也罢,不可执一。
《春秋》所言,无非樊哙一言“大行不顾细谨”,《史记》此则描写颇好,樊哙之言行可为典范,在他看来,高祖之生死为重要,他事皆可轻视。后来高祖成事,其为自是大加褒赏,若不成,史书何以记载?顾诚言“若依历史事件为历史必然,则历史研究毫无用途(大亦如是,未翻书。)”,是言极是,他道出历史事件之真实存在,并不代表历史发展必然如是。历史之发展,必须与全人类之生存、发展之有益,否则,必为不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