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爱学习,爱成长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当下好,今晚分享的主题是有关孩子的学习力培养的问题。
昨天晚上我接到一位妈妈打来的电话,因为孩子连续几次完不成作业,她很生气愤怒。
作为家长的我们,现在除了工作生活之外,大都在共同面对一大难题:孩子的学习问题。很多家长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牺牲休息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检查督促孩子的作业,有时甚至熬到很多,心理的负担可想而知。
如果孩子再不配合,或者表现不那么出色。就会忍不住吵孩子发脾气。于是形成了“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场景。
还有的家长为自己没有能力在家辅导孩子的作业而满怀愧疚,总之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已经成了影响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因。
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都要难。还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我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首先,我们先来确认一下孩子的学习力问题。
我们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不可否认,家庭因素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此外还有学校,社会,课外教育等,但我们不可忽略的是,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教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自我教育,通俗一点讲,就是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就是当他遇到学业方面的问题与困难时,是否能主动自己查找原因,积极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很多家长喜欢在家里跟孩子讲学习如何如何重要的道理,他们会说:
“道理都跟孩子讲了几百遍了,你怎么还听不进去呢!
但是这个道理是老师的道理,是家长的道理,不是孩子的道理,只有孩子自己内心真的这样想了,才能起到作用。”
尤其是现在生活在优越物质环境下的孩子,外面的诱惑很大,好吃的好玩的太多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自控力,就很难经受住外界的诱惑。
而进入初中后,学习并不一直都是有趣的快乐的,随着课程的难度增加,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挑战也越大,别说是孩子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逃避,就是成年人也会如此。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如何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遇到学业上的困难时,不是一味地在意学习结果,而是耐心地坐下来,与孩子一起沟通,查找没考好的原因,最后一起想办法提出有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自我教育,一定是家长创造的一种氛围,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家长想对孩子说的话,通过提问,通过和他探讨,让他自己把话说出来,这才是最有用的。通常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话,别人说再多遍也是没有用的。
影响孩子成绩的五个学习因素:
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这五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学习状态不佳,就可能导致拖拉磨蹭,造成学习时很长;反过来,学习时间过长,也会造成学习状态不佳。
并不是学习时间越长越好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的学习能力、方法、状态、习惯和学习时间关键在于学习时的状态。如果学习状态差,效率就会很低,比如,孩子多学了一倍的时间,学习状态却降到了60%,这个效果会更差。而且时间越长,状态越差。严重的还会造厌学的情绪。
有时候,成绩越好的孩子,在学习上话的时间越少,而看似花的时间多的孩子成绩反而比较差。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效率很低,比如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却花了两个小时,高效率乘以时间才等于好效果。
同样,如果学习能力不够,就会是信心受到打击,影响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形成不爱动脑的习惯。
这就需要父母给予引导,讨论,“你的弱项在哪里?要怎样想办法怎样解决?”而不是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动手打孩子。尤其是背诵的内容,错了就罚抄写五遍十遍?试问一下?抄写花了很多的精力,影响了睡眠,到头来依然不会。
影响学习效率的三个决定性因素: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六个不良习惯:拖拉磨蹭,粗心大意,不爱动脑,书写潦草,注意力不集中,不爱阅读。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是指智商,而是把事情做好的能量和力量。
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就像三道鸿沟,把孩子的人和学习远远隔离开。回家也不好好做作业,即使周末去补课,也是在耗时间。
解决了真正影响学习的这三个根本问题,再去补课,再去强化才会有用,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习状态,训练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管学习。
三、家长怎样能帮助孩子培养出学习习惯
有一个妈妈,跟人聊天时,妈妈说的每一句话,孩子都会怼回去,明显的沟通处在对立的状态,属于无效沟通。
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不满、抱怨和职责的口气,基本都是疑问句,反问句或者否定句... ...为什么你会这样做?为什么你不能安静点?... ...双方精力耗在对抗上,互相抱怨指责,还谈什么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 呢?
“你为什么到现在才做这么一点?你为什么这么慢?你怎么错了这么多?... ...这些抱怨、指责,本质就是内心不能接受孩子这个现状。无法接受现状就就将会纠结于“为什么”的问题,挥之不去、实际上,就是家长的内心被孩子影响,定力不够。
举例子:一个妈妈带着孩子背英语,花了两个小时,结果依然不会。而作者带着他背诵,20分钟就让他背会了。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的智商变高了吗?当然不是,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相信自己能背下来。
妈妈时总是在不停的抱怨,这么简单都不会?作者陪他背诵时,从来不指责,只是说:“再读一遍,再读一遍,我们一起来……”。
你并不只是单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作者(也是老师)的内心足够强大。
信念一,坚信这件事情必须做到:所有的纠结和理由,只是表明,没有那么坚定要做这件事,没有真正下决心。经常说没办法的人,她的话自然是不会有人听的。
信念二、自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一个人有么有自信,对你不能做成事情影响很大。自信是什么?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的那种心态。自信的人一定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不自信的人永远都会有理由。这是内心指引的不同方向。
信念三:确信孩子肯定能做到。
家长经常批评孩子,不断地指责孩子,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信心,是孩子不自信的主要根源。家长所有的催促提醒,所有的发火指责,都是在不断地告诉孩子,我对你没有信心。家长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如果最亲的人对她都没有信心,那么他的信心从哪里来呢?家长只有内心真的对孩子充满信心,眼神,语气,表情才会传递出相应的信息,孩子也会接收到无穷的能量。家长给孩子信心,他得到的就是信心;给孩子压力,她得到的就是压力。回想起孩自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无论如何摔倒,如何害怕,经历多少次失败,有是如何对待她的呢?我们知道,她一定能学会走路。那才是对孩子真正的有信心。所以,每个孩子都坚强地站起来,坚定地迈出自己的人生步伐。高能量的人,才能带动影响更多的人,去行动,去改变。
例如,孩子认为一小时完成。那么该怎么办?方法一:就给半小时。做法二:折中一下,给45分钟;做法三:不争了,尽量快点做。结果基本上会一样:花了一个小时,甚至更多。
一位爸爸采用第四种方法:“爸爸亲自做一遍,花了15分钟。“你看,爸爸用15分钟,你比爸爸差点,半小时足够了吧!”结果他25分钟完成了。
前面三种为何无效呢?
只有孩子自己觉得半小时可以完成,Ta才会努力去完成。
洞察问题的本质,是真学问,大智慧。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往往是依本能反应,凭直觉形式,或者人云亦云。花了再多的时间,付出巨大的精力。结果呢?孩子上了更多的课,刷了更多的题,不再有时间思考,不再有时间阅读。
学校老师一句一句表扬和鼓励,效果胜过家长的十倍百倍;同样,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和打击,家长也无法弥补。如若学校老师处置不当,加上家长因无力解决,过度焦虑,对孩子简单粗暴地过多干涉,甚至责骂,可能将孩子推向厌学,弃学的状态。这种情况以及屡见不鲜。
对于家长来说,要么成为这样的老师,要么找到这样的老师,除此以外,别无他法。问题就是答案。
家长要真正管好孩子的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四种力:
第一,定力,遇事淡定,定能生慧。孩子犯错很正常,他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不断成长的,接受才能改善,改善形成改变。
第二,能力,能量+力量。要以强大的信念,给孩子信心,给他能量和力量去行动。
第三,洞察力,洞察问题的本质。直觉是本能,克制本能才是本事,是大智慧。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第四,执行力,把事情做到位。明晰蓝图,坚持到底,化冲突为协作,达成共振,形成合力。
训练孩子学习习惯的四项基本原则:原则一: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这是原则问题。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这是原则问题。首先,有兴趣就能学好吗?半途而废者不在少数,学好任何东西都是要花精力下功夫的,今天是有兴趣,过几天遇到困难就没兴趣了,怎么办?妈妈天天做饭、洗衣服,是因为对做家务有兴趣吗?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其次,很多人不是有兴趣才学好的,而是学好了才产生兴趣,学得不好自然是没兴趣。我曾对一个孩子说,“你每天坚持大声读英语半小时,100天后自然会对英语产生兴趣。你不喜欢英语老师对吗?可以,我也不要求你喜欢他,但你必须把英语作业做好,来,开始做。”“你不喜欢数学?没关系,我也不喜欢,现在我们来做这道题。”其实,很多孩子说不喜欢,只是不想去做的借口,如果和他争论,就陷入了他的陷阱。
原则二:驱动孩子自我教育。提醒和催促的做法多半是没用的,要用驱动的方式。在学校上课不听讲,任何补课都没用。正确的做法是,严格强化预习和复习。作业做好后,花几分钟时间,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把不懂的疑难问题写出来,带着问题去听课,要求必须把问题在学校弄明白,这就是上课的任务。回来后,在做作业前,先花几分钟时间,把学校课堂的重点内容回忆复述出来,把前一天预习的问题讲明白,否则就不要做作业。这就是用复习和预习的方式驱动孩子上课认真听讲。
原则三:把家长的成就感变成孩子的成就感。“放心,我会帮他好好梳理一下知识点,给他好好讲一遍的。”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本能做法。但我觉得这样做有所不妥。恰当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梳理知识点,讲给老师听,如果他不会梳理,就要教他梳理,他讲不清楚的地方,就是他需要强化的薄弱地方。只有这样,他考出好成绩,才会有成就感,他才会知道应该怎样学习,否则即使成绩进步,他也是没感觉的,反而会产生依赖感。很多孩子之所以不爱动脑筋,遇到难题不愿思考,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只要遇到不会的题就问,家长或老师就会讲给他听,形成了不愿动脑的习惯。
原则四:关注行为习惯,而非结果。“哇,你好厉害呀,被的比爸爸都好!孩子却因此而既骄傲,后来就不那么上心了。表扬的是结果,如果这样表扬:“儿子,就因为你每天坚持半小时大声朗读英语,所以现在英语说得比爸爸都好了,爸爸也要向你学习,我们比赛!”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要表扬的是努力的行为,而不是结果。孩子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行为,行为的纠正是一种训练过程,家长要像孩子的教练一样去训练他,这就是我们提倡的“教练式陪学”的具体做法。
解决学习问题的四步法则
第一步,探究问题的真正根源。所有的问题,最终呈现的都是结果,叫“果”,其实它前面还有“因”和“缘”粗心、不爱动脑筋、遇到数学题不愿意做,或者动作慢等问题,都是结果而已,而不同的结果其起因和形成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数学试卷做得慢,具体原因是什么,可能是上课没认真听,他不会做;也有可能他都会做,只是写字速度慢;还有可能是他做题的时候不够专心认真,做一会儿玩一会儿。”同样的结果,有三种不同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听课不认真,那就要解决课堂问题,即知识掌握的问题;如果是因为写字慢,那就要提升写字速度;如果是因为不专心,那就要强化专注训练。要想知道问题的原因,就要和孩子平心静气地交流,询问情况,了解他的想法。有些孩子可能自己说不清楚,那家长就要去观察,跟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去沟通,了解一些具体情况,从而探究出可能的原因。
第二步:达成分阶段解决的共识。
解决问题是孩子需要具体做的事,不是家长的单项要求,所以要跟孩子达成共识。如果孩子基础比较差,家长要求他考100分,孩子可能一听就不想做了,要分阶段,比如先及格,逐步提高到70分,再到80分,再到90分,这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步,商定逐步改善的有效做法。
第四步,共同坚持执行。是双方一起合作做一件事,而不是家长单方面的要求。这个时候,双方是合作关系,而平时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之间往往会形成冲突关系,很多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互相对抗上,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遵循这四个步骤,就掌握了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总体策略。根据孩子的具体问题,就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激发他的学习状态,提升他的学习能力,最关键的是知道如何训练他的学习习惯。
第一,上课认真听讲。第二,快速完成作业;第三,做事认真仔细;第四,积极动脑钻研;第五,主动预习复习;第六,坚持课外阅读。如果孩子能养成这六个习惯,自然就会成为优秀的孩子,家长就会很轻松。
这六个学习习惯也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做到了一个,就会带动其他几个方面。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是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关系到家庭的未来,每个家庭起码应该有一个人,要很专业地负责这件事情。孩子在学习,在成长,家长更要学习,给孩子做出榜样,和孩子一起成长,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家长,这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说教到力行,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