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踏上新征程,特别是监委成立后,如何乘势而上、与时俱进,更好做好纪律审查工作,是摆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市纪委九届二次全会上,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陈玉祥同志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他就纪律审查工作讲了非常重要的意见,特别要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纪律的刚性和处置的柔性,更加注重办案效果。这是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不但要认真思考,而且要用行动做出回答。
一、把纪律的刚性和处置的柔性结合起来,是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对纪律审查工作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使反腐败斗争形势由“依然严峻复杂”“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再到“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呈现出腐败存量明显减少,增量得到有效遏制,被审查对象中“敌人”的成分逐渐削弱,同志的队伍逐渐扩大的新局面。践墨随敌,道随时迁。面对新形势、新变化,纪律审查工作的视角也必然随之变换,工作方式方法也必须随之调整。此时提出把纪律的刚性和处置的柔性结合起来的执纪理念,正当其时。这就要求我们摒弃纪律审查是对敌斗争的惯性思维,提高政治站位,以同志式的态度对待被审查对象,唤醒他们对“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以此践行严管就是厚爱、治病为了救人的理念。要破解“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问题,更加用心地关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调整以办案论英雄的评价体系,能办大案要案固然是英雄,但不能仅仅以此论英雄,而能治好病、救活人,更应得到嘉许。要改变就办案说办案的思维定势,不能为了成案,而进行诱导性谈话,使被审查对象被动交代;也不能在高压、威慑环境下强迫交代;更要坚决杜绝案子办成了、处分宣布了,而上访户也随之产生了的现象发生。
二、把纪律的刚性和处置的柔性结合起来,是纪律审查的初心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党的纪律审查工作外现于人的是“惩前”,但其最终目的则在“毖后”,在“治病救人”。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深刻总结党内斗争经验教训,于1942年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演说时明确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随后作为执行纪律的方针于三年后被七大党章予以确认,直至党的十九大党章,凡是涉及党的纪律问题都必重申这一方针,这是我们党关于监督执纪初心的明确、经典的表述。因此,中央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报告中指出“监督执纪问责,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纪委的职责定位、方式创新、作风转变,都必须充分体现这个一贯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十九届二次全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什么是“惩前毖后”?毛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关于“治病救人”,毛泽东同志给出的解释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老老实实,真正愿意医治,愿意改正,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这里,毛泽东同志明确告诫全党,对于犯错误的同志绝不能“一棍子打死”,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帮其改过自新,促其打起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才是目的、才是初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充满了辩证色彩,其实质意义也在倡导刚柔相济的执纪原则。这就要求,作为党的纪检监察干部,既要坚决维护党的纪律,零容忍、严执纪,敢于较真,敢于亮剑,又要对犯错误的同志审慎处置,全面理解、正确把握党纪法规立法精神,把高标准和守底线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的目的。惟其如此,才是忠诚担当,才是对党的事业负责,才是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
三、把纪律的刚性和处置的柔性结合起来,是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基本要求。“四种形态”的命题从2015年9月提出,到2017年10月写入十九大党章,这是我党在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纪检监察工作和反腐败特点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管党治党理念的创新,为监督执纪既提供了理念、站位的引领,更给予了方法、路径的支持。它的最大亮点是刚柔相济,尽可能多地挽救党员干部。在这里,“刚”就是零容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既强调用好第三、第四种形态,又要求用好第一、第二种形态,见苗头就掐、成倾向就纠、出问题就抓,哪怕“风闻”也“言事”,通过咬耳扯袖,达到红脸出汗、闻者足戒的效果;“柔”就是通过“四种形态”的划分,廓清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实现路径,要求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人性化执纪,客观、历史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考虑时间节点、问题性质、认错态度等因素,立足教育挽救,强化政策感召,从而使被审查对象真心忏悔,认错认罪,使一个案子办下来,最终取得陈玉祥书记提出的“三不”效果,即被审查者感到无关痛痒、无所谓不行,要医其身体,治其灵魂,有警戒、有警示,不但警戒当事人,还要警醒梦中人;委屈满腹、有意见不行,要让当事人对组织作出的处理决定不但服从还要服气,不但口服更要心服;感受不到组织的关爱、不感恩组织不行,要在打扫好“战场”的基础上,搞好“战后重建”,通过谈心谈话,使受惩处的同志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对组织充满感激、充满信心,真心向党,从而放大执纪审查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只有这样才算打了胜仗。
四、把纪律的刚性和处置的柔性结合起来,绝不是让纪检监察干部去当和稀泥的泥瓦匠。与错误甚至罪责谈柔性、讲和谐无异于与罪犯同流合污。调整以办案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不是不崇尚敢创新、会办案、能办案的模范;改变就办案说办案的做法,也不是以少办案、不办案为依归;把纪律的刚性和处置的柔性结合起来,更不是让纪检监察干部去当和稀泥的泥瓦匠。因为我们清楚,“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依然存在,“四种危险”的尖锐性、严峻性尚未消除。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中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总基调没有变,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的总战略没有改,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总布局没有调,坚定不移、精准有序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没有减。毛泽东同志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作为承担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重任的纪检监察干部,不但不能和稀泥,而且还必须强化责任担当,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以钉钉子精神履职尽责,握紧查处这把杀手锏,认真履行查处之责,不让步、不止步,聚焦重点、精准打击,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的党员干部,重点抓住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形成利益集团的腐败案件,深挖细查,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和韧劲,坚决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张范津 2018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