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战国策》的一个著名故事——《触龙说赵太后》。触龙对赵太后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依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究竟父母之爱,怎么做才算是为子女计深远?
爱不只是物质,更多的应该是精神。父母之爱,计长远应该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存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在家里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不懂得与人分享,在工作中不懂的换位思考,体谅别人。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很难自己起来。
那个一米八的壮小伙
他一米八很高,但是生存能力很低。
举个身边真实的例子,我前几年在公司招了一个男生,身高一米八,非常壮实。上班第一天一大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不是咨询公司情况,当然也不是来“拍马屁”的。他问我的是“中午在哪里吃饭”。我当时不知道是好气还是好笑,一个20几岁的大男生,去到公司居然向领导问这种问题。在往后的一个月工作中,还有各种让我出乎意料向举动,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我对他的行为做了思考,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呢?(可能也是出于好奇心吧)于是我咨询他家里情况,还没毕业父母就给他买了一套房子和一辆车,日常在家有好吃的也是全部给他吃,生怕他饿瘦了。(事实上他是个大胖子)出来工作只是父母觉得大学毕业了,就该去上班,他没有职业规划,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后他的结果如何?你应该能猜得到吧。是的,我委婉辞退了他。我当时是苦口婆心的跟他说,公司不是校园也不是家里,老板给你钱就应该做出相应的成绩。总是把“我还小,我不懂……”这类话挂在嘴边,没有一个公司会让你慢慢学还拿着工资。学校是你要给学费,现在你是收着钱,希望你以后能够明白我的意思。
一个农村姑娘
个子小的妹纸,也能为爸妈撑起一片天。
我记得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有一天让我学做饭。我当时长得特别小个,要搬着小凳子才能看见铁锅。我哭着要求妈妈放过我,不要让我做饭。妈妈说,我不是要求你第一次就能做得很好吃,但是你要学会,吃饭是未来人生中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是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于是,我连续做了几次,每次爸妈都把饭菜吃完,其实那时我做的非常难吃。但是他们一直鼓励我去做。后来上学工作都在外地,自己一个人也不会担心没汤喝,也不用天天叫外卖。
上了大学,开学第一天老爸跟我说,第一个学期交了学费,你是否可以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呢?于是,大学四年,我每天五点半就起床读书,周一到周五就跟着院长,勤工俭学。很幸运,当院长助理几年我学会了不少东西,他还常常带着我跟企业老板见面,让我提前熟悉社会和工作情况。周末两天,我就到初中生的家里做家教,一干就是三年,最后一年我去实习,家长还经常给我打电话,很是感动。大学四年,我起早摸黑,一边努力学习拿奖学金,一边兼职,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终于不用父母来付了。
因为父母从小对我的鼓励和严格要求,在毕业的工作中我受益匪浅。其实,年轻的时候我经常跟老爸吵架,觉得他不爱我,我做什么都不能讨他欢心。我也害怕他,每次考试很害怕没考好……现在虽然还没成功,但是我慢慢懂得了他们的爱,我很感谢父母当年的用心良苦,当我不至于被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多淘汰。现在爸妈老了,换我来陪着你们慢慢变老吧。
如果从小未能在家庭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怎么全能奢求学校解决所有问题,教育是合力,最终家校合力的底线至少是,不让孩子进入第最后一个强制教育人的场所。
世间多少人,遇到教育子女,跳不出溺爱这个圈,因为血缘关系,而模糊了是非曲直。溺爱如杀子,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袒护,最终只能害的孩子贻害终身。李天一、李刚之子等富二代无一不是从小家庭教育缺少规则意识,导致长大后做出嚣张跋扈的恶事。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难处。不同家庭教育下使得不同孩子形成各自迥异的性格,长大成人后的命运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