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创造
在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只有自己不断改变才是明智之举。忘掉你在哪里读的大学,忘掉你学了什么,甚至忘掉你过去从事何种职业。在这个时代,你所拥有的任何优势都是暂时性的。这意味着你必须永不满足,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新的优势。即使你已经处在事业的平稳期,物质上相对富足或相对成功,你也必须有意愿去创造性地"毁灭"自己,不断发现全新的自我;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这个时代既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破坏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着幸运和机遇的时代。与其把改变视作对我们自我保护的一系列破坏,不如从今天起接受这个现实——和自我规划相比,收获意外之喜才是我们人生更重要的一部分;
别再规划你的职业之路了。你的一切职业规划都是基于你过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因此它总是错的。从现在开始,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此刻和未来要怎么做,才能招来好运气。你现在有机会,也有责任来掌控自己的人生。
暂停键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把自己假想成站在肩上的小鸟不仅利于倾听自我的对话,更有利于观察自己的一切想法与感受。我们越是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就越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记住这点的诀窍是:说话、做事前,先感受,先思考。换句话说,不要只是感受情境,也不要只是思考情境,而要花时间兼而为之。一位高管曾和我分享他的管理经验:”感受不错时,别说出来”。千万别有情绪反应,学会情绪化反应转变到回应;
多年来,我学会了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只要遇到情绪化或压力巨大的情况时,就摁下想象中的暂停键。做出反应前,我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自我,辨明自己感受如何及个中缘由;
2.不做出反应,直到有机会厘清事态;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即已经付出且无法追回的成本。
比如,你买了张概不退换的票,要穿越市区去听人演讲,但到了那晚,你又不太想去了。你累了,天气不好,交通状况也很糟糕,你就想回家来个"葛优躺”,但转念一想,你已经花钱买了票,票价不菲,而且是你好不容易才抢到的。想到这儿,你还会去吗?
经济学中,沉没成本的原则说的是,在决策中,你只应考虑未来的成本与收益。花在门票上的钱已经回不来了,此时此刻,你只应考虑到底想不想去。
沉没成本偏见的效应尤为强大,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决策。你有没有听过Ceo在失败的投资项目上再次砸下重金,只因他早先付出了资金和名声在里头?你有没有看过别人点了太多食物,明明吃不完,还要硬着头皮吃个精光,只因他不想浪费?而你自己有没有坚守过一段糟糕的长期恋情,只因自己已付出了大量时间?
一切错误的决策,都是沉没成本偏见惹的祸!
正如成功的扑克玩家知道何时收手,及时止损,沉没成本原则对于投资的成败乃至生活的成败都尤为重要。
强上加强
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后,我也遵循了同样的逻辑。我的金融技能相对较弱,于是我重返校园,拿到房地产金融方向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但这个策略是错误的。当时我万万没想到从象牙塔毕业后重返市场,一切早已是沧海桑田。
现实世界里,全A成绩单不是最终目的。与其弥补短板,追求全面发展,不如强化你的最佳才能,强上加强。也就是说,与其追求全方位的完美表现,成为千篇一律光滑的圆,不如竭力打磨出与众不同的形状,有更"锐利"的优势。(专业知识则不同,专业知识需要广博,我后面会具体讨论这一点。)发现并发展你的最佳才能,以此为基础规划你的事业。
成为作家后,我不再关心自己的金融技能是强是弱了。事实上,够用就行。我转而开始每天坚持积累知识,从知识中发现规律,把零散的观点转换为新观念,然后捕获脑海里的各种想法,将其转换为白纸黑字的文本。
思考是多元思维的碰撞
常言道:”手中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总认为所有问题都是钉子”。这么想的话,实在是很傻,很天真,而真的这么做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因而,我们说构建的框架模式必须是多元的;
法纳姆街博客就曾这样评价芒格的理论:
思维框架的核心原则是必须多元。理想状态下,你要有解决手上问题的一切模式,和物理工具一样,如果关键时刻你没有合适的思维工具,必然会招致失败。
当不同理念开始互相碰撞时,你就知道自己找到门道了。刚开始,这会让你觉得有些不适,一个声音说往东,另一个声音却说往西,要如何判诉孰是孰非呢?
让不同的模式相互竞争,斗出个高低强弱来,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
缺啥补啥
·成为T字型人才,融入新的文化中去,孜孜不倦地从其他领域、行业和文化中汲取新观念;
·每天抽30分钟阅读,培养全球视野。花些心思构建思维框架,把你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串联起来,缺少哪部分的知识就去补习哪部分;
·回想一下心流状态是怎样的。那时,你做了哪些活动?其中,哪些活动是你满怀激情投入其中的?给你的生活注入更多的心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