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天讨论了衡量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各种可定量的外在指标,或者硬指标,今天继续讨论那些与科研能力直接相关的软指标,软能力。它们的特点是,无法定量测量。
在科研界找职位时,通常需要提供至少两份推荐信。推荐信的意义何在呢?很显然,是为了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来考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姑且不论现实中推荐信的可靠程度,其本意旨在收集从个人的角度对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做出的直观的更具感知性的评价。因为推荐信通常由与被推荐者多少有过接触的人所提供,所以,如果是客观撰写的话,是可以窥见一个研究人员的更加真实的学术能力。那么,所谓推荐信,它到底提供的是怎样的评价指标呢?
很显然,推荐信中的指标大体都属于无法准确定量的“软实力”。比如,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系统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等等。这些与科研直接相关的各项能力,显然不是发表的论文数,论文引用数量或H-index等定量指标能够反映出来的。关于这些能力,必须通过近距离且长时间接触一个人才可能感知到的。
另外,除了上述罗列的各项科研”软实力“,还有一种指标是关于评价本身的。通常一篇论文存在两种评价的坐标轴:其一,来自领域外的研究人员的,或者对一个领域还没有深刻理解的评价体系;另一种,则是领域内的评价体系。记得《美丽心灵》这个电影后期有一幕是各个教授向某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敬献自己的钢笔,这个传达出来的是什么呢?尊敬!领域内的人往往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一项工作对于整个领域的贡献大小,绝不仅仅凭借一项工作发表在什么水平的杂志上。科研中,引用一个人的工作并不一定代表认可,也有可能是孑然相对的。以此推论,各种基于引用数的指标都无法衡量它。
所以,在尝试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时,既需要引用数相关的直接指标,还需要一个与具体的科研能力相关的评估框架,也就是各种学术“软实力”的加权平均和。那么,如何给各种不同的学术软实力分配各自的权重从而构建一套评估直观的科研能力的评估框架呢?明天继续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