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 减负是“瘦身”不是“免责”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是党中央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减负的本质是优化工作形态而非弱化责任担当,广大干部要深刻领会,减掉的是冗余事务的“脂肪”,强健的应是责任担当的“筋骨”,必须始终秉持“减负不减责”的信念,在新时代征程中锻造铁肩担重任的硬核本色。

         压实责任,锻造担当铁肩。减负绝不是责任“缩水”的挡箭牌,而是能力“扩容”的助推器。要破除“减负=减责”的认知误区,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履职动能,以“事事责任在肩”的使命感叩问自身,要善用减负创造的赋能空间,打破“被动应付”的窠臼,在防汛抗旱等大战大考中主动领责。要构建“明责+履责+验责”的责任闭环,既掌握智慧政务、舆情应对等新技能,练就为民服务的“宽肩膀”;又深耕责任田,通过包村联户、驻点帮扶等机制,在解决群众“天天有感”的小事中培育“铁肩膀”,让减出来的行政资源转化为扛得起的责任担当。

         靶向发力,深耕责任沃土。减负的要义在于让责任履行更聚焦,基层干部要带着“责任地图”走一线,在村头巷尾查民情,用脚板丈量责任边界;在项目现场督进度,以实效检验责任落实。面对发展难题,要完善“清单式”责任分解,简单问题现场“销号”,复杂问题“首接负责”,历史遗留问题“专班攻坚”,形成责任落实的完整回路。责任的温度源于执行的精度,对乡村振兴要绘制“产业责任树”,对民生工程要建立“质量责任链”,对生态保护要推行“网格责任制”,彻底杜绝“责任甩锅”现象。同步构建“责任追溯+效果评估+动态优化”机制,通过群众评议、大数据监测等手段,让责任履行成效可量化、可追溯。

        久久为功,淬炼责任本色。减负的深层价值在于为干部创造践行长效责任的条件。要树立“责任在平时,功成在长远”的政绩观,既做好“显功”更夯实“潜功”。严守责任底线,不搞“变通执行”,不用“属地管理”推责,以法治思维筑牢责任堤坝。日常工作中要建立“责任回溯”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负责,民生项目终身保修,用制度的刚性确保责任不因时间推移而衰减。面对改革攻坚任务,要发扬“责任接力”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以“责任在肩,舍我其谁”的魄力破解发展瓶颈,用责任传承续写发展新篇。

        各级干部当以“责任重于泰山”的敬畏感、“尽责不分昼夜”的紧迫感、“守责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将减负释放的行政效能转化为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的生动实践。唯有把责任的“标尺”刻在心头,方能使减负的“物理变化”催生担当的“化学反应”,最终凝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