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热爱学习和生活的人,平时会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那么大概率你是有打卡的习惯的,因为最近这几年,打卡太火了。
我的打卡也不少,经常同时参加几个打卡活动。比如现在写这个阅读笔记,就是在参加打卡。
每天早晨,5点钟的闹钟一响(我一般是手表和手机同时震动,因为怕吵到老婆睡觉),就慢慢的起来,第一件事: 拿起手机,在“小来早晚安”上打早起卡,至今已经打了1072天了。
我一周会有3到4次的晨跑,每次跑完都会把我的跑步轨迹截图发到四五个群里,进行打卡。今年坚持的比较好,已经跑了1400多公里了。
白天看书,我会用“阅读记录”app来记录读了哪本书,读了多久。
晚上等待我的,有英语学习的打卡,有日更写作的打卡……
是的,临睡觉前,“小来早晚安”还得再来个早睡打卡……
打卡总体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会督促我们每天的学习进度,会在每天打卡结束后带来一个完成的满足。
但是如果你采用了错误的方式参与打卡,那么就属于“为了打卡而打卡”,这种行为不会对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为什么这么好的打卡也会有它的危害呢?其时主要还是人性的问题。
动机的转移
微信有个步数排行榜,我如果当天跑步了的话,基本上当天的步数是会达到2万步以上的。然而,我这个步数经常是连前十名都进不了的。
因为我的好友里有两类人:
一类是同样的跑步者,显而易见,今天我跑10公里,他可能就整个半马,那步数我当然追不上。
另一类是工程人,不管是甲方还是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每天在工地上忙一天,那步数都是在3万步以上的。
所以我进不了前十也理所当然了。
但是,我的虚荣心开始作祟了,我把经常排在前面的几个人,设置成不看他的步数,于是他们就不会出现在我的排行榜里了。我的排名靠前了,但是这个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同样来说,学习的打卡也是类似,如果一开始的打卡是为了督促自己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满满推移,意志力也就慢慢的弱了,这时人的“本性”也就开始作用了。
“学习很难,打卡却并不难啊!”于是打卡的本质就变了,只剩下了打卡。而人们坚持的动机,也不知不自觉的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
认知的闭合
认知闭合的定义是这样的:
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这个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
当一件事迟迟没有完成的时候,心里会总是记挂着;而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刻归零。
比如为了学习英语参加打卡,初衷当然是为了学好英语,计划也是多背几个单词。如果我们打卡任务是每天背20个单词,如果今天时间来不及了,为了完成打卡,就可能简单的看几遍,告诉自己背过了。而如果今天时间比较多,却会在背完20个单词后戛然而止,不再多背多学了。
还如同我最近打卡也有类似的情况,今天忙了一天,晚上时间所剩不多,现在还在写文字,但是我今天的英语学习打卡还没打,怎么办?那我可能就会简单学个10分钟,算是打卡了。
认知的闭合会让打卡成为一个完成任务的行动,而不是主动的学习的过程。
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刻停止。
感悟
谈谈我对于打卡的感悟吧。
打卡的初衷是好的,我们不要因为上面说的问题就放弃打卡。如果你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可以不使用打卡的形式。但如果是能在打卡这个行为,以及跟网友一起打卡的氛围中得到鼓励的话,打卡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打卡一定是学习行动的副产品,我们第一目的就是学习的本身,而不能是为了完成打卡任务。
打卡应该是跟自己的任务设置下限而非上限,如果时间充裕或者学习状态很好,当然应该多学一点。
同时参与的打卡活动不要太多,我们正常的学生族或者上班族是没有那么多精力的。
打卡不是满足我们虚荣心的工具,那种行为是非常可笑的。比如有那种为了在微信步数排行上排名第一而买个什么震步器,甚至听说有人把手机绑在狗腿上的,那都只能沦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