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我这些年经常去思考和询问的一个问题 ,不是因为我是个学生,而恰恰是我不再需要去参加各种考试了,我自己变成了老师,成为了人母,而且也慢慢地意识到在这个时代注定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开始。
老实说我也算是个伪装的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表现的很懂事,知道给其他小朋友叠被子搬板凳之类的,于是这个班长从幼儿班一直当到了初中毕业。这段时间的我成绩始终是优秀的,得到的夸奖无数,自己和家人都天天以好学生自封。高中考上了很好的省重点中学,整个假期听到的都是别人的夸奖,说只要上了这个高中,脚已经迈入大学一半了,所以飘飘然地就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
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一,真是前所未有的打击。别说我了,就我妈也天天哭,我妈去开家长会,问老师这是怎么了,我家孩子不应该啊?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我慢慢接受慢慢调整。高中三年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学习的,始终有被牵着走的感觉。内心是万分的渴望能再次变成好学生,但实际真的很难突破。高考我大概考到了班级三分之二的位置,虽然比重点线还高出了19分,但是那个年代一表落榜的话直接掉入二表,于是我进入了一个二本院校。
进入大学我显然成为成绩较好的,一路还算顺风顺水,后来又考了研究生,后来又去北京实习,再后来又学习日语去日本工作。又过了几年转行又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和pmp等。
可以说经过这么多的考试,我已经成为一个什么考试都不是很畏惧的人了,给我一段准备时间,我都有自信把它考下来。但越是这样,我越是反思自己到底算不算一个好学生,答案是否定的。我习惯了被动地学习,就是老师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最近要考什么我就学什么,学的时候利用短时记忆能力能够通过考试,但是没有将知识真正地理解吸收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零零散散的知识不能随时提取,形成了好像都听过学过,但就是说不出用不上的感觉。
说完我这个反面教材,那我们一起看看真正的好学生是怎样的。
1、变被动为主动的能力。比如做题的时候不是把一道题目做对就完了,而是去思考老师为什么出这道题目,这个知识点考察的重点是什么,自己这类题目到底学没学会,如果还不是很清楚的话,就自己再找些同类题目反复的训练。
2、学习是为了真的弄明白知识原理,而不是只为通过考试考高分。减少学习的功利心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更能持久。爱看课外书的孩子比花钱上作文课的孩子更能得高分,善于独立思考难题的孩子比海量刷题的孩子更能得高分,经常听英文歌看英文故事的孩子比背单词语法的孩子更能得高分。
3、好学生自己和自己比赛,并乐此不疲。当人的注意力放在外界时,随着外界的变化,注意力是永远不够用的,但是反之则不然。好学生喜欢将宝贵的注意力投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上,所以经过一段时间不断的学习及思考,逐渐掌握该事物的本质,看似能够把一件事做的特别的精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他挑战的只有他自己对该事物的认识,或者说挑战的只有他自己。所以经常看到那些优秀的人自己对自己特别的狠,其实是他们在和自己赛跑。
4、有很多优秀的习惯,或者说有很多固定的模式也是好学生的特点。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时间这个纬度。善于利用时间的力量,任何一件小事持续地做都会产生不可限量的复利的效果。这个道理很多人忙了一辈子也不是很清楚,记得高中老师讲过一句话:“只要开始永远不晚!”我觉得应该加上下半句“小事持续效果惊人”。
5、不做表现型人格而是成长型人格的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总有起起落落,无论何种境遇都坦然面对,追求自身的成长,不被外界的评价所绑架,那么才能不断地厚积薄发。
当然了,好学生的特点远不止这些,我看到想到的这些恐怕微乎其微,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在这些点滴的观念和行动中形成的。这个话题我会持续地思考下去,找到自身的差距,不断地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