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当前正值广大选调生步入基层“练兵场”,成长为“顶梁柱”的关键时刻,上好这堂以广袤乡土为教室、以万千民生为试卷、以火热实践为教案的“泥土课堂”,不仅需要选调生自身铆足“钻劲”、保持“韧劲”、鼓足“干劲”,更需要各级党组织搭好台、架好梯、讲好课。
第一课:踩实“田埂路”,听懂“百家言”。“博士书记种玉米不如老把式”“名校学子算账不如村会计”,这些刺耳的“土味点评”,道出了部分选调生初入基层的尴尬,满腹经纶却水土不服。有的困在“信息茧房”,调研靠报表、问需凭想象,有的陷入“语言鸿沟”,听不懂方言俚语,更解不开民情密码,这生动说明,再先进的理念,若脱离脚下土壤,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作为初入基层的选调生,第一课就需要真正“沉下去”,在“门道”里祛除“门外汉”的生涩。浙江选调生小林用3个月走遍全村137户,手绘“民情地图”,标注每户困难与专长;山东选调生小王拜老支书为师,学方言、唠家常,在“板凳课堂”中读懂村庄运行逻辑。这“踩泥巴”的过程,正是褪去“书生气”、染上“泥土香”的关键转化,广大选调生要勇于卸下“官架子”,放下“高学历”,真正融入基层,深入群众,明白唯有让裤脚常沾露水,才能让方案接足地气,唯有听懂灶台边的叹息,才能找准惠民政策的发力点。
第二课:扎深“为民根”,拒做“浮萍客”。“镀金心态”“躺平心思”“度假心情”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存在于部分选调生身上,有的当“走读干部”把乡村当驿站,有的陷入“事务主义”泥潭,忙于填表迎检,却疏于解决百姓急难愁盼。这种“身入心未至”的状态,恰如浮萍无根,风雨一来便飘摇不定,更是违背了驻村的初心和使命。选调生的第二课,就需要真正“扎下根”,在“根系”中汲取“破土力”的滋养。重庆选调生小陈主动请缨负责矛盾最集中的片区,在调解数十起邻里纠纷后,被村民亲切称为“公道陈”;云南选调生小赵扎根偏远傈僳族村寨,自学民族语言推广种养殖技术,带动整村脱贫。这些案例都说明,选调生的价值坐标,不在考核表上的“优秀率”,而在村民口中的“自己人”。广大选调生要甘做“小学生”“初生牛犊”,在解决一桩桩“鸡毛蒜皮”小事中积累治理智慧,勇当“挑山工”“贴心人”,把惠农政策从纸面落到田间地头。要在“低头学”中壮大“为民根”,在“用心干”中坚守“为民心”,当根系愈深、干劲更足,破土而出的力量才愈磅礴、与群众的心才贴得更紧。
第三课:锻造“铁肩膀”,答好“民生卷”。基层是改革深水区、矛盾交汇点,面对土地流转纠纷、产业转型阵痛、空心化挑战,初出茅庐的选调生常感“本领恐慌”,不敢干、不会干,就不愿干,但艰难处正是试金石,是提升专业素质的“助推器”。选调生的第三课,就需要淬炼“铁肩膀”,在“答卷”上书写“大作为”的时代注脚。江苏选调生小吴创新“村企联建”模式,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让“空心村”变身“网红打卡地”;湖北选调生小周引入数字化平台打通农产品销路,疫情期间保住了百户菜农“钱袋子”。这些实践告诉我们,基层虽无“惊天动地”,却处处是“建功立业”的战场。广大选调生既要“向下”躬身实践,在防汛抗旱、征地拆迁等硬仗中磨砺韧性,也要“向上”借势借智,善用政策资源与高校智库为乡村赋能,要把高校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村民经济收入的“指南针”。当广大选调生真正读懂越是成熟饱满,越懂得向大地低头的“麦穗哲学”,便能在“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的辩证统一中,铸就堪当大任的“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