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了社会的前进,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物质上的享乐,开始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走下神坛,进入普通百姓的客厅。而成本更小收获更大的书籍受到广泛大众的青睐,全民阅读由此应运而生。
西汉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有提升个人气质,增加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等优点。以前很多人读书大多是为了那“颜如玉”,为了“黄金屋”,为了“千钟粟”,而现在人们读书更多是求智识,为做人。
我们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那我们该怎样读书呢?换句话说读书的动力是什么,怎样读书最有效。
王安石有言:“致其知而后读”。他不说先读书后致知,反而是致知而后读书。显然,王安石不满足于书呆子式的苦读,乱读的方法。
他倡导先去探求事理,保持一个探求事理的好奇心。好奇心的驱使下使我们产生了疑问,带着问题去有针对性的读书,这样读书效率最高。当你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摆在那里,就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读起来自然是畅快淋漓。就像人在饥饿时吃东西一样,当然吃得香。
所以读书之前先要学会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然后再去选择要读的书籍。读书的目的,还是要解决问题的。解决什么问题?这里有智力上的困惑问题,也可能是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什么脑筋也没有动一下,就先抱一本书来,胡乱地翻一翻,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当然,也有人随便阅读作为消遣时光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阅读又当别论。
一个人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够读出书的味道,也才可能读出书之外的世界的味道。西方有哲人曾说,每一本书其实都是一桩罪过。因为,它在探求真理的同时,也把错误带进了人类。
但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并不会那么容易就被书中的内容所误导。并不是书中说什么就是什么,凡事用自己的眼光与大脑再进行重新审察一番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读书之前先要“致知”的原因。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能够透过书中错误的文字以及虚妄的言说,过滤下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书中所记皆是前人的思维与眼光留下的印记。有可理解的地方,也有不可理解的地方。可理解的地方,比如涉及到这个世界的一些东西,它是有共相的,涉及到人性的一些东西,这也是有共性的。比如人类社会对于自然法则的认同,这也是中外一致的地方。
但是也有一些变化,比如中西文化,古今文化总有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围绕不变的人性而寻找的生存方式总是在变化之中的。我们以今日的生活方式或者自己的感触去理解古人或者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常常容易让我们产生误解。
学问学问是从问开始的。你有问题了,你就想去解决它。这个时候你可能去找答案。找答案之前先是要思考的。如果自己思考了,尝试了,还是无法解决,无法得到圆满的答案。这个时候就就产生了阅读欲望,想要查阅前人撰写的书籍寻找答案。
通过阅读前人的经验总结,有时你会想,哎呀,原来古人也为这个问题困惑过啊。这时候的你就是与书籍产生了共鸣。
所以,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渊博的话,阅读之前最好先有问题,先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且非到殚精竭虑的时候不要轻易去寻找书上的答案。然后这样的读书,你方可以成为书的主人,而不是书的奴隶。
综上所述,我认为,读书最重要还是一个兴趣,有了兴趣便愿意思考,会思考了且不说能否找到问题的结果,起码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