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第四天着实是因为太懒,实在是没写出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懒,对于文字的执着和迷恋已经不像以前了,我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懈怠,不再对文字产生过强的依赖,理性的尽头是感性,感性的尽头就是理性了。我从《病隙笔记》里看到了很多的深刻的思考和想法,真应得好好记录一番呢,可是不愿动笔懒得动笔的意念像是一个巨大的镣铐,让我有种寸步难行的负罪感。
《抗疫第五天》我终于读完了史公的《病隙笔记》从2022年的一月到现在,这本书断断续续被我读了快10个月了,真是汗颜。其实原因很简单,我没有用心,我也很难用心,我集中不了精力,我集中不了思想,我排除不了周围的喧嚣,我被流量和热点裹挟,我被破碎的时间给打乱心绪,这些原因都是主观原因,主观决定客观,我实在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我为自己不能做到真正吃苦的而感到失望,我也为自己不能实现笔耕不辍的夙愿而感到失望,我为自己不能专注而产生心流的状态感到憎恶。
动不动就拿起手机,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袭来,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两个班级的学生群里各种信息,让人应付不来,时政新闻和工作群,都有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手机不离手,信息时代没有手机就是最大的罪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拥有手机也是最大的罪恶。
这就是为什《病隙笔记》隔了这么长时间才被我看完的原因,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作品本身的艰涩和深奥,我终于明白了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病隙笔记》了,因为就是在作者生病的间隙的所思所想,通过以小笔记的形势将他记录下来,极其琐碎,又极其深奥,作者富有哲理的文字在阅读中总值得人去反复玩味,所以速度自然而然的就会慢下来。
说实话在阅读中我总有一种跳过这行,或者跳过这节去看下节的冲动,因为我深入不到作者所思考的的那种深度,也没有作者那样的生命体验,作者对问题的剖析和对思想的深刻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大脑里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包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写作、宗教等等,他的认知是那么深刻,以至于我总觉得那是天方夜谭,是我永远达不到的高度,这样的阅读感受无疑是孤独和寂寞的,因为我始终和作者没有在同一个频道上,作者理性而冷峻的笔法犹如手术刀,给人一种锋利感,也给人一种精准的指向,这样思想之下的的文字注定是撕扯遮羞布的那双手,最后将人性一丝不挂的展露了出来。
《病隙笔记》的字句让我想到的是金庸先生笔下的老顽童,老顽童有一种绝技就是左右互搏术,他的左手跟右手之间相互切磋以达到长进功夫的目的,同时也能打发无聊的时间,而史公的《病隙笔记》在我看来也给人这样一种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想象,就因为孤独所以才会深入的思考,就因为自己跟自己过招,所以才有更加深刻的自己。但是在我看来更深的孤独是他只能自己跟自己玩,自己跟自己交流,这样的乘自己以游心的体验他还玩的不亦乐乎,这真是史公的过人之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