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读张映姝《空白之地》有感
这些年来流行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张映姝的作品《空白之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她用心感受着那片土地的情感与花草的诗意,在那些流淌着真情文字中,向我们娓娓道来近处的山山水水,虫鸟幽鸣,花花草草,让我们看到风景与植物、生活与情感,看到了荒漠之美,发展之美的切身感受。
因此,作为散文作品集《空白之地》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山水,位于新疆的大地上,也在我的心灵深处,它像一面镜子,我经常从怀里取出,轻轻擦拭,让自己回到原来的模样。
我很少说大自然这个词。我说不出原因。似乎它存在于我的文字中。在我的植物诗集里,山野里的植物,取名山野的山,山野的野,自己种的植物,是种出来的小自然,各种园子里看到的花草,是另一种自然。
我的大自然,就是我的山野,是用我的眼睛注视过的,用我的手抚摸过的,用我的脚丈量过的。
荒野,让她摆脱世俗的种种困顿、枷锁。孤独,让她回到自身,用身心观察周边,融入自然。
她还带着书,读一页撕一页,以减轻背负的重量。她的荒野之行,证实了两句话,一句是:大自然是疗愈功能的,另一句是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处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没有流水的城市,是缺少灵气的。没有了河的乌鲁木齐,只剩下山的庄严和沉重。南湖广场的这方水域承载的,是人类对山水的无限诗意,是对安居乐业的现实考量。
她在鸟鸣里的春天,这样写到“了解鸟类的最好方式,也是令人满意和愉快的方式,是在当地找出一块自留地。”我找到的自留地,就是蓝天森林花苑。
二十多年山还是荒山,为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连续多年义务植树造林,创造了“把荒山变成绿山”的奇迹。
风吹,叶动,心波荡漾。仿佛自己也是漫山中的一棵。因为这水,这片山有了灵气,因为这水,这片林子有了更多的鸟鸣虫吟。
写作的人,会碰到诸多情况。一种是才思泉涌,停不下笔来,即便是不得不停下来,必须要办的办完,还能续得上,深吸一口气接着往下写,有如神助。
真正的美,语言表达是贫乏的,拙劣的。还有什么必要在这里聒噪呢?美,打动的是一颗蒙尘的负重之心。
我爱每朵花谱写的,这本尘世之书,时光之简。
无端想起“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可是,我的小米星从未开过花。再想想前面的一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便没有什么遗憾了。花开花落,自有时。
早起读唐诗,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应该是生命最自然、自如的壮态。顺依自己的心意生长,呈现本真的生命状态,是一株植物朴素的世界观。
此刻,我眼角一润。温柔以待,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她人。这样的温柔,该是与这个世界最深刻的和解。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是自然的规律。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肌肤感知,用心体察,便不会辜负。投入自然,所得皆为自然。唯此,即便有“闲事挂心头,依然是“人间好时节”。
在我的阅读感受中,这些花花草草也许是平常的,却体现了大地馈赠的一种精神。作品《空白之地》是映姝生活的诗意书写,她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也能在平常的文字中写出植物与生活相惜的韵味。在她朴实自然的文字中,流淌着对山野植物、生命生活的挚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