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最终决策者(EB)来说,在决策时重点会关注组织结果,即更高的投资回报。
在EB看来,任何一笔钱,都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公司里想做的项目、需要做的项目很多,钱永远都是不够用的。这么多项目,如何决定优先顺序,主要就是看投资回报率。
回报率越高,越容易获得优先投资。回报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的收益,一类是减少的损失。
例如,智能获客/销售管理系统,有助于提升销售业绩/高效管理客户,虽然金额不大,很多公司都是董事长或企业法人出面推动。
此外,如果能在其他条件(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生产力,对于企业有非常大的意义。随着竞争加剧,很多行业的利润都开始下滑,如果成本能降低,就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有销售就会问:我们产品和方案很好,就是能够为客户产生业务结果、带来价值,为什么还会有客户不买呢?为什么不是所有客户都对这些价值有兴趣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组织结果VS个人赢
我们在卖,对方在买。对方的决定是由很多个“个人”共同做出的,而非公司做出,销售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上。
因此,还要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个人赢
人是怎么做决定的呢?
每个参与采购的影响者都会有特定的决策影响力,这种决策影响力和很多要素相关,比如个人处境、动机、诉求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境,在这个处境下,他们基于自己的岗位、角色、身份会有自己的独特想法、诉求和价值取向,并做出利己的决定。这种基于个人动机、诉求和价值而做出判断的行动,就是个人赢。
营销咨询领域的领导者——米勒黑曼公司经统计得出的最常见的个人赢:
如果某个项目损害了个人赢,哪怕对组织结果再有利,支持项目的人也不会多。除非他能做到“大公无私”“损私利公”。
如果某个项目虽对组织有利,但有损个人赢,很少人会直接说“因为对我个人有不利影响,所以我不支持”,大多数人会说用组织结果来表达。
正如本节开头讲的例子,公司要买一套智能管理系统来提升工作效率,对公司有价值,因为每个人的工作量可视化、因为每个人的工作量可视化、工作状态可视化、沟通更加及时。
但从个人角度讲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用这样的工具呢?未必。
因为影响决策者都有自己个人层面的动机,尤其是员工:“用上这个系统之后领导给我派活儿更方便了?领导能看到我的定位了?我的工作进度被监管了?我的业绩是被分层了?半夜十一点分给我的线索,我就得及时处理?!......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这套系统这件事对公司有价值,而个人未必就特别愿意使用。
所以,如果客户说“你们的方案不适合我们公司”,销售就要仔细分析,未必是“不适合公司”,极有可能是“不适合我”,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个人赢。
2、梳理决策者的“组织结果”和“个人赢”
因此,在销售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每个决策影响者的“业务结果”和“个人赢”分别判断,用清晰、简洁的文字描述他们的业务结果和个人赢是什么。
只有当产品或解决方案既能给公司带来价值、给组织带来业务结果,又能满足相关人员的个人动机、诉求和价值(业务结果与个人赢对应起来)时,这个人才会真正支持你。
如果销售只能带来业务结果,与个人赢没有关联,客户公司中的这个人将很难采取行动支持我们。
真正的决策动机、个人影响力的发挥、个人决策的倾向性都源于个人动机,是冰山下的个人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