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思考能力,但能力有大小。思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人进行思考时很耗神,想得时间长了便会疲劳犯困,大脑每天消耗全身能量的七成左右,这个比重足够大,所以身体血糖不足氧气含量不足大脑便会当机。虽然大家进行思考的时间和所消耗的能量一样,但每个人的思考质量有所差异。
每个人的思考模式不一样,有的人能够集中几分钟时间就能想出一个质量很高的解决方案,有的人给他一天的时间也可能只想出个中规中矩的来。
每个人出生时的大脑回路几乎什么区别,有的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差别,但不大。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不同,诱使他们思考方式的不同,从而使大脑的纹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可以想象,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刻画自己独一无二的大脑回路。这也可以推理出:要得到一个结果,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在大脑产生的思考过程更是有无数,每个人面对同一道题时,脑电波在神经元的传递路径是不一样的。
这便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大脑回路可以塑造,有的回路效率高,回路有深浅,越深越有利于短时间得出高质量的思考结果。
不善于思考的人,思考模式死板,有质量的回路不多,思考问题时容易分散注意力,思考难以深入,因为根本没有途径,感觉无从下手。
善于思考的人,思考模式多样,有质量的回路多,思考问题时较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也较容易深入,因为满脑子都是实用的套路,什么问题用什么套路,一一对应,有的套路回路用多了就会越来越深。这类家伙,思考问题来,得心应手。
思考的能力可以训练加强,就像你想把啤酒肚练成腹肌,把水桶腰练成小蛮腰一样,刻意练习,下苦功夫,思考的能力会慢慢提高,人也就变得有智慧。这里提供的三个方法:一、仿照计算机解题;二、开拓视野,触类旁通;三、多看套路,化为己用。
一、仿照计算机解题
也就是将问题拆分,拿张纸出来,画流程图,把步骤描述清楚,每一步都有简单的解决方案。计算机的程序逻辑有三种:顺序、判断、循环。
顺序好理解,就是先后递进;判断就是假设情况,分类讨论;循环就是将可重复的对象按照前面思考出来的模板进行半机械性半特异性解决掉。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锻炼思维的缜密性,但灵活性不足,虽然可以有力地挖掘一个问题的深度。但广度不足,黏性不好。下面第二种方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二、开拓视野,触类旁通
知识的领域方方面面,你可能比较熟悉的就几个,但这也可以启发你了。
比如,“复利”这个概念是在投资领域的,但也可以用在写作、健身、英语等有长期增值的领域,想想它们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解题时的类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发散性思考的表现。
至于一些跨领域间的事物通过思考联系在一起,就是让人吃惊的一种表现,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仿生学、计算机科学等等,都可能会因此取得关键的突破。有的人会称此“脑洞大开”。
训练的方法就是:多接触新知识,多拓展视野,同时每每问自己“这个概念还能用在什么领域?”养成这样自我询问习惯,意外惊喜很可能就变成了有迹可循的欢喜。
三、多看套路,化为己用
人类知识传承了几千年,凝炼出很多有用的套路。套路的形式多种多样:名人警句,歇后语,公式定理,算法,成熟方案,高手经验之谈等等。我们要学会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解决问题,创造新套路。多看套路,联系实际,化为己用。
书读百遍,没思考,没总结,也是没多大用。好好打磨思考质量,会是很有价值的事。
思考也是有复利的,这就是人生的希望啊!而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