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明
黄河到了山西临汾吉县与陕西延安宜川县交界处,忽遇壶口,河床由300米宽骤然缩为50米。黄河浊浪如黄龙顺着陡崖轰然砸下落差30米的石槽中,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虹桥,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丽奇观。2013年6月,我从西安去延安,曾在陕西这边感受了壶口瀑布的雄浑。十几年来,黄河水一直奔流在我心中。
今年5月上旬,我又一次来到涛声轰鸣,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我和几个朋友在山西吉县这边观瀑台看瀑布,听游客说从龙洞下去还有一个离水面更近的观瀑台。从龙洞口下到龙洞观瀑台有13.8米深,我们顺着洞里的旋转阶梯一级一级往下走。走出洞口,我被咆哮着翻腾着的白浪震惊了。我站在观瀑台,仰视壶口瀑布的雄姿:湍急的河水从天而降,激起千层白浪。奔腾的白浪撞击岩石,碎成亿万颗晶莹的水珠,形成朦胧的雨帘,飞溅的水雾扑面而来。我沐浴着绵绵烟雨之柔,倾听着雷霆万钧之鸣,感受黄河的震憾与恢宏。
我耳畔仿佛响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源于壶口瀑布雷鸣声的昂扬旋律;我眼前仿佛浮现中国抗日将士“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奋勇杀敌的场景;瀑布冲刷崖壁的轰响犹与太行山的炮火共鸣;永不低头奔腾不息的洪流多像八十年前抗日将士前赴后继的身影。当民族存亡的号角吹响,中华热血便似这壶口激流般奔涌不息,在危崖绝境中撞开一条生路。“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作家梁衡写在景区文化展示牌上的这段话,不仅是将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更是对黄河所代表的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的礼赞。
“走啰,去下一个点。”朋友的叫声让我从沉浸中回归现实环境。我们从龙洞上来,就到了岸上观瀑台旁的裸石滩。滩上有很多人在拍照,还有小媳妇坐毛驴回娘家的体验。我看到了这场景:黄河汉子牵着小毛驴,毛驴被打扮得花里胡哨,头戴红花,驴背上披着大花被,挂着蓝色绣花褡裢。游客穿大红衣服,打扮成“陕北媳妇”模样,骑在驴背上一边唱歌一边随着驴的走动而扭动自己身体,很有乐趣。我也按捺不住了,找人拉来一头驴。我穿上大红绣花的衣服,骑着温顺的毛驴,听着黄河的咆哮声,喜庆地回“娘家”,体验黄土高原的风情。
壶口瀑布前“小媳妇”骑驴回娘家的身影和笑容,恰是80年前抗日将士呼唤的和平图景的实现。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不仅是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象征。
2025年7月29日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