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美国吉姆•兰德尔的《时间管理》一书。
感想不想多说,自己粗略考虑个人时间花费情况,然后先做了第一步:关闭微信朋友圈。
还是有些人情上的考量或者说担心,怕朋友误会自己是否拉黑了他们。毕竟自己没成佛,不能真的不管不顾的舍弃社会关系,于是发了最后一条朋友圈:今天起,将告别微信朋友圈,请大家有事拨打本人手机,勿微信寻我。
发出去后,很多朋友马上觉得我是不是出事了,立即和我联系,但是,还是用的微信。
数条微信留言,比如:
“怎么了?”
“出什么事了?”
“心情不好?”
……
我还是需要保留微信的,因为孩子的班级群里时刻都在发布通知,需要家长回复“收到”二字,还有下午放学后的作业通知,也需要准时收藏下来晚上回家细细和宝宝一起完成。
微信支付的便利,更是让人们都享受到了科技发展的红利,门口的水果大嫂,路边的煎饼果子大叔,山里买野货的村民,身边都守着一张二维码。在此便利下,我也早已经习惯了不带现金。
所以我只是关闭了微信的朋友圈,不再去花时间浏览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的日常生活和心情起伏。我一如既往的关心他们,只是不再以这种每天看看他们做什么的形式,花了自己的时间,做了无用功。
这算是留其精华弃其糟粕吧!
关闭十几天了,每天至少能够节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业余时间,而对我和对他人的生活并没有负面的影响,我还可以用这省下的一小时,陪伴父母聊天十几分钟,打电话给朋友十分钟,陪宝宝读英语绘本半小时,帮他检查手指脚趾是否指甲需要修剪五分钟。
没想到,关闭了朋友圈,我竟然多了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的时间!
我其实算是生活节奏比较紧凑的人类,每天刷会朋友圈,算是个人生活中难得的休息时间。但是这种所谓的休息和放松,也并非丝毫不使用大脑,而且刷了几年了,这其实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收益。
什么是收益?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进账。
想想曾经不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就觉得有强迫症的日子,也不过是在朋友晒娃时夸一句,朋友伤心时慰问一下,朋友旅游时点个赞,之类,对自己和对方都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好处。
想通了,便释然了,不然总觉得好像抛弃了友人。其实,某人在某人心里的位置,哪里是经常回复一下朋友圈便可以轻易取代的?
虽然只给我省下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我很有信心可以继续从其他的浪费时间的行为中挤到新的时间。
今天有个好消息,我的又一名舍友成功升博了。她已经生了二胎,刚出月子就来做入学答辩。当初的五人损友组,已经有四个博,两个已毕业成为准教授,两个在读或即将入学,只剩我一个小硕还在民企混着不咸不淡的日子。
虽然是女生,她们还是非常的拼搏,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家里给予的支持,更是如虎添翼。不但比我有钱有背景有资源,还比我努力。
有时候我不太想承认出身农村的劣根性,但是,还是可以看到我和她们的差距,那就是,比起她们,我太容易满足了。
在学校,她们忙于考驾驶证,过托福,我忙于做兼职解决自己的温饱,她们时刻觉得还不够,而我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而沾沾自喜;毕业后,她们忙于晋升,忙于生育两个孩子,忙于下一个五年和十年计划,而我为能够比起周围的人混的还不错而对自己表示满意。
其实,也不一定就是我的错。因为毕竟出身的起跑线不一样,她们希望超越自己的父辈,所以在和我持平的程度上,便感觉还不够,还需要更努力;而我也是希望超越自己的父辈,而且,从跨入大学的那一刻,便注定已经完成了这个小目标。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我为自己设置了一个行业发展目标,只要在本行业内达到一个什么收入,我就自认为成功,自认为可以休息,可以自由活动了。现在来看,确实初步达到了当初的目标,可是,几年前的目标,放到现在看,是否太容易了些?是否应该与时俱进的实时调整?
她们的父母退休金都比我父母高,她们的爱人家境也都比我爱人要优渥很多,我们两个白手起家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资格比她们还要早放松警惕?时下流行的那句传烂了的话,不就是比你家境好的,还比你努力吗?当然,我自觉忽略掉了家境好但是过的在我看来堕落的人们,毕竟人往高处走,看好的,不要看差的。
所以,其实是你设立的个人目标的高度,决定了你能走到哪一步。
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我,愿意为了一个新高标靶,而继续努力。不然闲着也是闲着,努努力,或许有惊喜也说不定啊!翻过一堵墙,或许就来到了新的世界也不一定呢!
正好自己刚刚下定决心真正的管理自己的人生,包括时间,和事件,包括技能,和情商,包括眼界,和实践,包括身材,和外貌。那便以此开始,至少每周都来记录一次,自己的进步。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本书,我目前采购了一些个人提升方面的书籍,若有心得,将在此持续记录。欢迎一起讨论,让我们都把时间有效利用,不要浪费生命,不要把生活重心过的太偏,陪伴家人和个人精神境界与技能的提升,将是我一生的追求。
时间管理第一弹,很好用,也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