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是来自龙哥 12 年在微信内部的演讲,龙哥用业余时间在手机记录下来的产品心法,最后经过分类,精炼整合而成的。因此你去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内容点杂乱,甚至有些时候会觉得前后文逻辑是相互抵触的。
那为什么还要坚持选这本书呢?
因为这本书够真实。这书是龙哥日常思考,记录下来的内容。虽然很乱,但也完整的记录了龙哥作为一位产品经理的思考和感悟。我一直认为做产品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在这本书中,你也能体会到龙哥的这种心理。比如刚刚说的,你会发现前后文有逻辑相互抵触的地方,但这不要紧,这恰恰反映出一个产品经理内心深处的挣扎。这就很真实,而且我相信每个产品经理都会有这么一个心理过程,不断在在矛盾中寻找自洽。从很坚信,到质疑,再从质疑,到坚信。在这里,还有一点我要强调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基于 12 年写的,如果你用现在的角度去看,去思考,去读这本书,你可能没法感受到龙哥的产品观有多么的超前,但你回到那个时候,把自己代入当时的场景,去读这本书,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因此,在正式解读之前,我们先了解下书中的内容诞生时的情景,以及感受下当时微信的演化。
微信的演化
1、立项
在 2010 年 11 月 19 日 23 时 58 分的时候,龙哥在腾讯微博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我对 iPhone5 的唯一期待是,像 iPad (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 kik 跟我短信,用 Google Voice 跟我通话,用 facetime 跟我视频。
发完这条微博的第二天,腾讯微信正式立项。
2、 微信 1.0
立项两个月后,微信 1.0 版本就出来了。微信 1.0 版本的团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多人,就只有十个人,iOS 开发,塞班开发,安卓开发,后台开发还有他自己和他带的一个产品毕业生。
就这么十个人,两个月就做出了微信 1.0 。所以真不像别人说的那样,做产品需要很多很多人,现在微信内部很多功能,还是小团队的形式去做的,比如视频号就是。
微信 1.0 出来后,龙哥没有去推广它。因为龙哥做产品有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就不应该去推广它。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自然的增长曲线,说明这个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强推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微信 1.0 没有出现自然的增长曲线,那它就是失败的,起码龙哥认为它还不值得去推广。
那只好继续迭代了。
2、微信 1.2
于是很快微信 1.2 版本出来了。微信 1.2 转向了图片分享。从当时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因为当时互联网正在经历纯文字到图文的阶段。但结果很不幸,微信 1.2 版本也失败了。数据冷酷地证明了用户对手机图片分享没有兴趣。或许不是用户对图片分享不感兴趣,而是没有做对。那也不要紧,文字,图片,都不行,那就尝试语音吧。
3、微信 2.0
到了微信 2.0 ,龙哥把产品重心完全投入了语音通讯领域。终于在微信 2.0 推出后,龙哥他们看到了曲线,看到了自然增长的曲线,于是认为微信到了可以推广的地步了。说到推广,龙哥也提到,在那时,他们最好的推广方式就是读取手机的通讯录,给用户建立好友关系。这是最快增长,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也是现在很多 app 使用的方式。但当时,迫于运营商的压力,没有那么做,而是选择了与 QQ 好友的互通导入。与 QQ 好友的互通导入,龙哥当时是让用户手动一个一个去选择导入的。简单粗暴的导入所有好友,对产品增长来说是有利的。但让用户主动一个一个去选择,是尊重用户。
4、微信 3.0
之后到微信 3.0 版本,那更是一个经典的产品教科书案例了。
当时,微信的竞争对手是米聊。米聊对于当时的微信来说,在市场上是更有优势的。米聊的产品经理甚至大胆的预判微信 3.0 新功能会抄袭米聊的「涂鸦」功能。市场上也有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这个功能很受欢迎。但,结果呢?微信没那么做,而是基于用户通讯基础,做了「视频」,「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恰恰因为这些功能的出现,成为了微信的爆点。再加上腾讯的资源优势,微信一下子确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绝对地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慢慢成为了移动通讯的霸主。
5、微信 4.2
微信 4.2 版本发布,微信推出了「朋友圈」功能,推出了视频通话功能,正式让微信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开头的时候我们说了龙哥发了一个微博,然后就开始做微信了,其实到微信 4.2 版本出来后,龙哥那条微博上的所有内容都在微信上实现了。所以,你不得不承认,龙哥确实很牛逼。好了,关于微信的演化,我们就聊到这。
现在微信已经迭代到 8.0 版本了,后面的演化我们不需要去了解,反而应该抛弃自己现在对微信的认知,抛弃我们现在对互联网产品的认知,基于当时互联网的情景,好好去拜读下龙哥的书。
龙哥这本书分五个篇章,用户篇,需求篇,设计篇,气质篇和 UI 篇。
用户:
用户篇,谈论的是用户。其实不仅仅只是这一章节谈论用户,在龙哥整本书中,讨论最多的也是用户,所以我们会花大量的篇幅来解读用户篇。不管书中后面的章节是什么?都离不开用户。
在 18 年龙哥四小时的演讲,网络上就出现了一个统计,这个统计说,龙哥在演讲中提到最多的词是「用户」,「朋友」,「时间」,「希望」,「真实」,「原则」,「善良」,而当时的网络热词是「思维模型」,「底层逻辑」,「商业模式」,「认知升级」,「流量池」,「干货」,这些网络热词龙哥一次都没有提到。其实我也一直很不喜欢这些互联网造的新词。因为这些新词的背后本质还是那些东西,只不过包装了而已,很多都只是噱头。明明很简单就可以说清楚的,偏要造词,目的是什么呢?
回到正题,用户。龙哥给出的答案是:用户是人。没想到吧?第一感觉是不是废话?「用户」这个词在龙哥的产品理念中一直都占据了很大的位置。在整本书的用户篇中,龙哥回答了用户是什么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思考用户是什么?其实这是做产品最本质的问题。你把用户当成什么,决定了最后做出来的产品是什么样。你把用户当成只是流量,那你做出来的产品一定都是为了引流,不会为用户着想。而你把用户当成人,那你做出来的产品,一定是把用户放在第一位。龙哥就是把用户当成人的。
所以龙哥做产品,需要了解人,了解人性,了解人的习性。
用户分个人和群体
那人有什么习性呢?
根据我个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可以划分成两方面来认识人的习性。
一方面是「个人」,即是用户个体。
做产品我们需要了解用户,了解用户作为一个人的人性需求。
另一方面是「群体」。
群体是什么?
群体是人聚合而成的。今年龙哥的演讲,也强调了群体的概念。我记得龙哥在大会的时候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在画同一幅画,最终会画出什么来?大会很多人回答了这个问题,有人说是人脸,有人说是星图。最后呢,龙哥说,应该不知道会画出什么来吧。一群人在画同一幅画,没人知道会画出什么来啊。这也是书中提到的群体效应。
当一群人在一个产品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也是做产品需要考虑的。我们需要了解群体的心理。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的讨论下龙哥关于「个人」和「群体」的一些观点。
个人有什么特性?
第一,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这是最吸引我的一个观点。也是很少在其他书籍会提到的一点。主要的意思是说人的行为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行为。
那如何应用这个特性呢?
在做产品的时候,我们做的每一个功能,都应该为用户营造一个使用环境。然后由这个环境去决定用户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所以这也是我以后做产品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去思考的。
我做的这个功能,主要是为用户营造什么样的使用环境。同一个功能,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产生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就好比微信朋友圈和 Qzone 的「上传相册」功能。虽然功能是一样的,但是背后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朋友圈拍照,上传图片是用户在使用手机微信时产生的一个动作。而当时的 QQ空间 上传相册是从电脑拷贝的动作。朋友圈拍照是融入了生活的场景的,是给人一种随时分享生活的感觉。但是电脑端的 QQ 空间 上传图片更多是给人一种把照片保存在云端的感觉。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当我们设计的功能给与用户使用的时候,应该考虑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环境下,如何使用这个功能最方便。
因为环境不同,功能背后的意义也不同。
第二,人是不爱学习的,人都是懒惰的。
所有人都是不爱学习的,包括现在在听我的语音的你,也是不爱学习的。如果爱学习,那么大家应该不是听,而是去说,大家也不应该是喜欢看,而是喜欢写。大部人用户是不愿意动脑筋,喜欢不用思考的东西。就好比现在的短视频,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本质就是不让用户去思考,让用户越看越爽,时间就过去了。所以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要假设用户是喜欢学习的。
龙哥当时提到,有一个产品的口号是「发现新的知识,发现更多的世界」。这是不对的,人是没有学习知识的爱好,都是被动学习的,假定用户很喜欢学习,很喜欢知识,这个出发点本身就是错的。
第三,人是没有耐心的
这里有龙哥一句很经典的话,也是往后几年被产品经理经常引用的一句话,那就是「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就爱上你的产品,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用了。」龙哥一直强调产品应该是简单易用的,低学习成本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一个产品如果要用户去看说明才知道怎么用,那一定不利于传播和使用,不是一个好产品。
第四、时尚是驱动力
比如:
1、大家都在用,我不用是不是就落后了。
2、是不是有什么新的赚钱机会我不知道的?
3、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热点啊?
人都害怕错过。这是人性。大家不要小看这种心理变化,往往这种心理变化含着巨大的能量,做产品,需要把握好这种心理。
群体有什么特性?
关于个人的习性我就说到这了,接下来到「群体」了。
群体有什么特性?
群体是「乌合之众」。这里给大家解释下「乌合之众」这个概念。他不是指一群聚在一起的人,而是指有着相同心理的共性群体。这个群体没有意识,没有理性,只有本能。
对于互联网产品,用户是群体,而不是个体。我们不能通过单个用户的调研而去推导出 n 多个用户形成一个整体后产生的行为。因为这是不可预测的,就像我们开头说到的,很多人在一幅画上作画,最终会画出什么来?没人知道。多个用户在你的产品上,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很难预知的。
我们做产品的时候,要考虑群体,要有群体这个概念。
需求:
第一部分是说:需求是什么?
第二部分是:怎么确定需求。
先说第一部分,需求是什么?
需求这个词,现在已经非常常见了。人人都在谈需求。不是一直有这么一个梗吗?每天都有几亿人在教龙哥怎么做产品。反过来想一下,就是有几亿人都在谈需求了。每个人对产品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想提需求。在我的理解里,需求应该是来自我们生活。在我们生活中,会有各种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就产生了需求。
龙哥曾经说过,需求的本质往往可以归结为人的心理诉求。微信这个产品,在设计之初,更多的是一个生活方式,而非仅仅一个通信工具。用户选择使用微信的驱动力,并非仅仅为了节省通信费,还为了获取一种心理满足。所以很多微信上的功能都是围绕这个理念来设计的。
比如说:「摇一摇」是为了顺应人对随机性的好奇心。「朋友圈」是为了满足每个人希望获得关注,产生认同感又有私密性的需求。需求是在某个场景下,用户真实需要的东西。
我们知道了需求是什么之后,那我们聊聊怎么确定需求了?
需求怎么确定啊,真不好说,每个场景下都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方法论,但是有一些坑是需要我们了解。
第一个,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
做过产品的都知道,我们在想出一个新点子的时候,在第一时间都会很兴奋,仿佛自己发现了奥秘一样。但过了那么一两天,就会感觉这好像有问题,那也有问题。这种情况估计大家都很常见。不仅仅是做产品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经常会遇到这种事。基于上面的这种情况啊,龙哥总结了一点。那就是,对于一个新点子,如果你还要去思考该不该做,那就不要做。
我们总会脑子灵光一现,就会冒出各种各样需求点和好主意。但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点,互联网人需要记住了,甚至龙哥在后面还提到不要随便臆想需求,随便臆想需求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第二个,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
按我们以往的产品经验来说,用户的反馈很重要。企业也一直强调,要重视用户的反馈。那为什么龙哥要强调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呢?因为用户反馈的东西太多,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就算我们想做,也不可能所有都做,做不过来的。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用户的反馈只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用户,并不能直接作为需求。用户给我们提出的东西都是很零散的,甚至有很多是没有意义的。比如用户会说我想能上传照片给好友看。我想像微博一样发帖。但用户不会跟你说,要做一个「朋友圈」。
所以,作为产品经理,面对用户提的建议时,要学会如何提取用户真正的需求,要学会归纳抽象。归纳抽象,提取需求是产品经理很重要的一个技能。
第三个,从同类产品中寻求需求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做产品,搞运营,去创业,很多时候会抄竞品。比如你看到微信的「朋友圈」不错,我们的产品也抄一个。你看到别人的运营活动反馈很好,我们也举办一个。抄竞品是最快,最方便的方式。但龙哥说,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做产品,决定某个需求,需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用户的理解。
龙哥针对需求给我们提了 3个建议,需求不来自自己的臆想,不来自用户的反馈,也不来自竞品,那需求来自哪里呢?需求来自哪里?大家可以问下自己,看能不能说出答案来。那龙哥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用户的需求只来自对用户的理解。
这里对用户的理解,是指要感知真实的用户。而不是业界的一些评论家。龙哥在书中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有一天,龙哥在刷微博。突然看到一条微博是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人类用微信语音玩剪刀石头布了。用语音怎么玩剪刀石头布,反正我现在想象不出来怎么玩的。其实看书的时候,看到这里,我也问过我自己,我怎么做剪刀石头布的功能。但真没想到这个竟然可以做到动态表情包那里。龙哥他们就把这个功能做成了微信表情包了。如果你把自己代入那个时代的场景,你真的会发现很有趣。就算你不代入,现在想想,估计也会觉得这想法很有趣。
而这样的需求就是来自龙哥对真实用户的理解。用户可能会跟你提想要一个可以玩剪刀石头布的功能。但用户不会跟你说,你要做成表情包的形式给到他们啊。而龙哥察觉了用户的需求,并抽象归纳成了动态表情包。
继续用这个例子说,龙哥提到一个观点,是说爽胜过功能。
让用户用的爽,让用户觉得好玩,胜过功能本身。如果你做一个剪刀石头布的功能,没有像做成动态表情包这么好玩,那他最终的效果,一定是不好的。因为爽和好玩是一种体验,是一个比功能更好的传播点。
如果你能把产品的功能做的好玩,让用户用的爽,那它一定是产品的爆点。大家想想今年微信更新的版本,最让人记住的是不是就那几个,烟火,炸弹的动态表情包。
为什么啊?因为好玩,所以记住了啊。
设计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设计?
第二部分,设计是什么?
第三部分,怎么做好设计?
先来讲第一部分,为什么要设计?
现在大家对设计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做啥基本都需要设计。我们知道需要设计,但想过为什么需要设计吗?
因为我们想要一个好产品,设计就是来帮我们来做这个。但是对于好产品的定义,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我记得有一年龙哥的演讲,说了一下好的产品的十个原则。
1.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2.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3.好的产品是美的;
4.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5.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6.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7.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8.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9.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10.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这十个好的产品原则实际上是龙哥根据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 Rams 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更改的。龙哥把十个原则里面的「设计」替换成了「产品」而已。
说到设计,龙哥也提到过,现在业界很多产品并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产品设计作为自己一个追求的目标,只是不停的在堆砌功能和对用户的榨取。
很多人都说微信克制,比如微信节假日那些从不做节日运营,不做 logo 变化,而龙哥说那不是克制,只是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他们不去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所以,为什么需要设计,因为我们在追求好的产品,追求好的产品就要追求好的设计。
设计是什么?
设计就是分类。什么样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是好的设计?就是分类分的好的产品。龙哥说,他们发现在做很多产品的时候,往往做的不好就是因为分类分的不好。当然,不仅仅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很多我们互联网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归为这个点。比如一篇文案,一个通知,一个 app ,如果没做好,那就是分类没分好。只要分类分得好,用户才会感觉到亲切易懂。
其实现在大家也可以感受到,我们都说微信简洁,但它的功能少吗?不少啊。可以社交聊天,可以看文章,可以刷视频,可以用于支付,甚至可以进行电商购物,功能非常非常的多,但是我们一点都不觉得繁琐,复杂,难用,反而觉得简洁,为什么?就是分类分得好。
怎么做好设计?
1、产品设计是分优先级的
有趣高于功能。
功能高于交互。
交互高于 UI 。
一个好的产品,让用户觉得有趣,让用户用的爽,是最优先的。只有有趣,才能更好的传播,才能形成自然的增长曲线,才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产品。其次就是功能,功能比 好的交互还要优先,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交互,而忽略了功能。通常我们看到一些很好的交互设计动画,就想把它运用到我们的产品上,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功能,功能不好,再炫酷的动画都没有意义。
其实从这优先级也能看出,功能是高于交互,高于 UI 的。
所以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切记,设计是要围绕功能来做,永远不要倒过来。
2、学会抽象,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老年人不会怎么玩手机,不会玩其他 app ,但基本都会用微信。之所以那么多老年人能把微信用起来,除了刚需外,还有一点就是简洁。
微信很简洁,之所以简洁是因为分类做的好,结构很清晰,而越简单的分类越容易让人接受。
那怎么才能把产品设计成简洁,清晰呢?
那就需要你会抽象了。抽象能化繁为简。再复杂的需求,只要抽象出来,分类分好,就能化繁为简。所以抽象,分类对于设计来说,挺重要的。
3、做人性化的设计,不要做让用户选择,让用户思考的设计。
很多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代入感往往都会很深,用自己的视角设计功能流程,但往往做出来的产品很复杂,很繁琐,可能他自己觉得很简单啊,但是殊不知,用户大部分是「小白」,是「懒汉」,他们就喜欢简单易上手的,喜欢层级页面清晰的,不喜欢各种花里胡哨,页面跳来跳去的。
在书中有一个说明就是,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都不是好的体验。你需要文字解释,那就要用户思考,理解你的文字意思。其实这对用户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设计要做的是让用户在享受你的产品,而不是感受到痛苦。
所以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设计,一律不要做。比如微信发展至今,它的每次更新几乎从没有新手引导和新版本更新文字说明。
4、面向场景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
面向场景做设计的意思是要从产品使用的场景来考虑需求,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具体需求。
现实做产品的过程中,有许多功能或许是不必要的。我们要根据功能的优先排列与取舍,而排列的依据就要从场景出发。其实面向场景做设计,能很好的避免伪需求,时刻警惕我们做的场景,而非功能。其实面向场景这个词,我们之前的解读稿也提过的。
总结:
这本书说了很多产品的逻辑,无论是产品新手还是资深产品人,无论是互联网从业者还是非互联网从业者,都值得大家去读一下,总能吸收到一些东西的。
当然,我的感受也不代表大家的感受,我的解读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就好像龙哥在书中最后的说的那一句话一样。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
每个做产品的都有自己的产品观,我把龙哥的产品观,结合自己浅薄的产品知识,总结出来的解读稿,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大家不用作为教条,当成一个启发就好。
就好像龙哥的产品观也只是他自己做产品的理念,仅作为每个产品人的参考而已,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按照龙哥的产品理念做产品,都一定能做出像微信这样的伟大产品,但无论如何,这是龙哥给世人留下的第一本书,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本,感谢龙哥如此咖位,还依然给产品界留下自己的思考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