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新开了一家寿司店。开张的那天,搞了很大力度的促销活动,店面人声鼎沸。
晚上九点多的时候,饭点高潮已经过去,我才去到寿司店。
店门口上方挂着一排红色的日式灯笼,在夏天的季风中不同摇摆。店面不大,只有大约十张桌子,墙上做了一些樱花浪漫、和服美女、建筑的背景,很有京都的味道。顶上也挂了一些日式花灯,发出柔和的光线。比起热闹哄哄的回转寿司店,小店看起来环境算是优雅宁静。
我一向比较喜欢三文鱼、鳗鱼口味的寿司,如果加上芒果、橘子等水果,再淋上一点芝士或者夹上一点柔软的芝士块,就最喜欢不过了。柔软的三文鱼或者是碳烧味的鳗鱼都会带点海洋的腥味,夹上了芒果或者橘子,发挥水果特有的芳香和清甜,会让寿司口感是肥而不腻。加点芝士的话,又添加了几分奶香味,冲淡了水果的甜涩味和鱼肉海腥味之间的矛盾,少了一些相爱相杀的冲击,让味道更加和谐。
在这小店里,我一如既往地点了三文鱼、鳗鱼这类的寿司,中华海草是每次必点的小吃。总觉得中华海草在吃完寿司再吃的话,会过滤掉那层甜腥,留下清爽。
吃着吃着,我记起了以前,我正置身于闹哄哄的回转寿司店,回转在我眼前的是五折寿司。
那是当时我读书的城市,刚刚开张了第一家万达广场,新型的电影院冲击着当时我们这些大学生的神经。当时年轻的我们有着很敏锐的触觉,电影大片、流行音乐、数码产品、电子游戏、美食干货这些统统都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曾经,我们的小时候,电影是在露天电影院,几百甚至上千人在一起看一场电影,微风的吹拂、夏日知了的叫声为电影增加不少声效,小孩的奔跑、父母的追逐,这些家庭大戏甚至比电影内容还要精彩。后来到室内电影,也是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在一个放映厅,看同一个故事。看电影的人数也从热热闹闹的一大拨人到寥寥几人,曾经车水马龙的电影院变成门可罗雀。
于是,新型的电影院在这这个时候出现了。观影人数一般只有一百来人,影厅里空调吹得欢快,画面质量精良,音效逼真环绕。虽然说比起就得电影院来,少了人情味和趣味性,但是不得不承认,观影环境和质量确实提高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售票,高昂的票价让我们这些学生党望而却步。但是,对于光影世界的向往又让我们前往。于是,影院前面总是有一些黄牛党在问我们:“要看电影吗?可以打折,很划算。”
那时候的电影,即使是国产剧,内容都不会像今天这么注水,也不会只是看见一众高颜值小鲜肉小鲜花的面瘫脸,不会出现那种“我很爱很爱很爱你,但是我就是哭不出来”的尴尬演技。那个时候,内容是不怎么水的,对白是不智障的,演技也是不尴尬的。
观影过程中的跌打起伏自然是妙不可言。但是电影之后的大餐更令我期待。
电影院隔壁有个回转寿司餐厅,每晚9点之后全场寿司五折。对于我们这些学生党来说,胃大钱包小嘴巴馋,当然是个福音了。还记得整家寿司店的装修是绿色的,绿色的桌子、绿色的椅子,绿色的墙壁,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
由于没钱,我们只能选择非黄金档时间的电影。于是,每次看了电影之后,已经是十一点了,晚餐早就化为乌有了,肚子抗议得不得了。
这全场寿司五折,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是我们的深夜食堂。于是,每次去这家寿司店,大家就那么围坐在回转寿司面前,好开心。
五折寿司,那些热门的三文鱼、鳗鱼等口味早就被吃客们扫光了。在我们门前转来转去的都是一些腐皮、玉子、蟹子、海草这类型口味的寿司,应该是不大受欢迎的口味,要想吃三文鱼、鳗鱼还是得全价吃。那时候真是奢望。
但是,这有有什么关系呢?看了电影之后,我们可以一边讨论电影的画面、情节内容,演员的演技、颜值,一边可以吃寿司,旁边有时也有陌生人人进来插话,对我们刚刚看的那部电影进行评论。大家因一部电影、一起吃寿司,聚在一起,就可以享有一个欢乐的深夜。
深夜里,明亮的灯光,转来转去的寿司,年轻旺盛的食欲,聊天的声音,因为电影或兴奋或忧伤的心情,还有我们的青春岁月,收纳了我们青春的深夜食堂。
而现在,我们即使吃着喜欢的三文鱼、鳗鱼寿司,或者吃着更加热门的口味,却再也找不回那份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