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高考了,下午和女儿去看了考场。
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不安、焦虑、担心、恐慌。
我们一如往常,她还是按部就班的早上上课,中午放学。吃饭、午休,下午上课,晚上还是继续自习。
考前的一天,大多数的学校都让孩子放假回家准备去了。
可大一中没有。我很赞同。孩子这个时候回家,往往会无所适从。
学校里也没有大张声势的搞一些主题班会、离别仪式之类的活动。
我深以为然。这个时候,学生最需要的,是保持一颗安静的、平常心。
十七八的青少年,感情是很容易冲动的,这个时候的离别情绪,不需要渲染,就已经暗潮涌动,呼之欲出了。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按耐住,淡化之。
毕竟,欢呼和放松要在两天之后。
下午5点钟,接她去看考场。观察她的表现,没有过多的情绪表露,也没有刻意压抑的紧张不安。
看完考场,说要回家拿一些复习资料。
我们慢悠悠的开车在路上,有一句每一句的闲聊。看到什么说什么,也会说一两句关于考试的话题。不刻意回避,也不故意提起。
她去了自习室,我回到家里。真的没有考前的紧张感。拿出了白天准备的宣纸,想着打算这个月的休息时间抄写党章,练练小楷。
连写了三张,撕了三张。
功夫不行,写的惨不忍睹。
索性扔在一边,听微课。
叶前老师讲的意象对话与创伤治疗的话题。做了一个保险箱练习。
想象着把全身的疼痛,当做一个大火球,封在一个钢化玻璃的瓶子里,深藏在一个大山深处。
又去看手机,微信、QQ。看到了亲朋好友网上的祝福。还有高考前的一些文章。
被一篇题目为“难忘的最后一课”催泪了。文章里的老师给同学们鞠躬说,考上的,我请你们喝酒。考不上的,我,对不起你们。还有一句话,说。今天最后一堂课了,你们好好看看卷子,我好好看看你们。
真的很感动。
可对于明天就要上考场的学生来说,这种真情的流露,有点早了。
所以,想起来大一中老师的做法。
班主任小孙老师,同学们口中的沙皮,一直很低调的不煽情、不告别,真的很克制。
就连别的班级从高楼上撕纸撒雪,他也禁止本班的同学去效仿。
仍然定时到教室里转一圈,问一声,看看孩子们是否表现正常。
我深以为然。
这是一个坚守到最后的老师的表现,战役还没有打响,不能提前摆好庆功宴。
一个我参加了一年的高考家长群,今天接龙一般的在为孩子祈祷。
我很理解,但没有跟帖。
所有的家长们,我们也要向班主任老师那样,按耐住,克制住。
因为,任何形式的祈祷和转发复制,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