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十二年,在殷商都城朝歌之外的牧野爆发了一场决定商周两国命运的决定性战役,即牧野之战。这次战役的结局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都可以读到,由于受到纣王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兵阵前反戈,殷商军队大败。绝望的纣王返回城内自焚而死,朝歌被周军攻破。殷商君天下的局面被颠覆,周武王实现了成汤代桀那样的革命,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君临天下的正统地位,开创了周家八百年的天下。由于这次战役发生的过于久远,留下的资料非常少,所以许多细节都很模糊,那么这次战役从军事上来说到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役?周军是以弱胜强?还是以强胜弱?
周军军力
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姬发率军东征殷商。那么这次周军出征殷商使用了多少兵力呢?这个问题在《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周武王)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其中戎车就是战车,商末周初一辆战车可能配置十名士兵,三人在车上,分别是一名赶车的御,一名长戈兵和一名弓箭兵,七人在车下为步兵,这样三百辆战车就有三千兵力。三百辆战车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后世千乘之国就是实力相当强大的国家了,所以在商末周初之时,三百辆战车在战争中应该会起到战略武器那样的作用。周军的第二部分就是虎贲三千人,即精锐勇士三千人,这三千人与战车的三千人是否有重复是一个问题,我们先把他们单独计算。再加上第三部分甲士四万五千人,那么《史记》中记载的周军就有五万一千人了,再加上负责后勤的军队,数量可能还要增加一些。
上面说的是周武王大军出发时的兵力,他们到达盟津之后还要汇合与之结盟的其他诸侯的兵力。周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周军渡过盟津,与到达的结盟诸侯相会。周军的盟军主要是西部的蛮族,在牧野之战开始前的战前动员演讲里周武王至少提到了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等盟军,而实际上周军的盟军比这些要多得多。周武王九年,周国曾经组织了一次伐商演练,这次演练一直练到了盟津,而诸侯不期而至者就有八百诸侯。那么周军正式征伐商国的时候,前来助拳的诸侯应该只多不少。八百诸侯每个诸侯只带一百人前来那也有八万人,所以周军加上盟军很可能有十几万将近二十万人。
决战牧野
那么商军一方有多少人呢?《史记》中说:“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七十万人看起来规模很大,应该超过了周军及其盟军的兵力。如果只点人头,商军应该能够战胜周军才对。但我们知道,打仗比拼的可不只是双方军队的数量,还有军队的单兵战斗力。关于商军的战斗力,许多文献说当时商军的主力不在朝歌,而是在与东夷作战。所以纣王一时措手不及,于是把朝歌的奴隶武装了起来,让他们与周军作战,保护朝歌。所以奴隶们阵前倒戈,造成商军大败。这种说法有没有问题呢?
我们知道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中,曾经派周文率军攻打秦国。当时的秦国也是兵力空虚,关中并没有多少精锐部队在,于是命令武装骊山的刑徒等人迎击周文。最终这些刑徒在重赏的激励下击溃了周文,并没有发生临阵倒戈的情况。这说明纣王武装起来的奴隶不是必然会临阵倒戈的,只要纣王能够大方地重赏,双方实力相近,加入奴隶兵不是没有一战之力的。而且周军攻商早有预兆,与商军早就交过手了。所以商军对于周军没有一点防备,把主力全部派往东夷去了,这种可能是不大的。纣王一定会留下他认为足够数量的军队,这个数量应该可以抵挡住周军的进攻。所以纣王出战时,他应该还是有信心的,不认为自己会败。但战斗的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商军竟然会败得如此彻底!
原因
商军在数量上占据如此大的优势,那为什么还会败得如此惨呢?关键可能就是周军的战斗力出乎商军的意料之外。如果不是周军战斗力过强,给商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商军不会出现阵前倒戈直接崩溃的。而有文献表明,这次周军那三百辆战车起了关键作用。周军战车的可靠性和攻击防御性能都远超商军,于是在周军战车的冲击下,商军溃不成军,最后战败。而且牧野之战也震慑了其他地方残余的商军,之后周军接收殷商的其他地区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
如果说殷商军队的主力在东夷作战,那么他们完全可以拥立成汤后裔回头再与西周争夺天下的控制权。但并没有发生的这样的事情,所以牧野之战应该确实重创了商军主力,使得后来殷商军队残留的实力已经不足以对周军构成较大的威胁了。周武王牧野之战之后做的事主要是论功行赏,接收殷商资源,高高兴兴地返回镐京在地图上给兄弟们和功臣瓜分殷商的土地去了。所以牧野之战很可能是一次以强胜弱的战役,只是后世为了证明武王伐纣的正义性而不断地进行了文字上的修饰而已。
尾声
如果《史记》中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牧野之战很可能不是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周军自己就出兵四五万人,这在后世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更何况在商末周初时期。所以西周的实力是强悍的,虽然殷商总体实力可能强过西周,但在西周突袭之下,殷商很可能一下子失去了大半力量,剩下的力量也就不足以发动对西周的反扑了,只能接受殷商灭亡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