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是告诫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长,如何使人生过得有意义,因此,荀子是要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树立崇高的目标,为了目标不断精进,终生不辍,生也由之,死也由之。
我认为,王阳明深得荀子劝学的精髓,他从很小就懂得,人生的第一等事是成为圣贤,而且最终实现了目标。
学不可以已。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手段,而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学习的目的是成为君子圣人,用现在的话语说,就是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一、荀子要求我们学什么?
从具体内容来说,学习的科目包括诗书春秋乐礼五经,五经又以礼为根本,最后才学礼,礼是最高的等级,荀子说:“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理解了礼,犹如抓住了一件衣服的领子,不懂礼,按照诗书记载的做法去实践,犹如“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
学习经典只是外在的功夫,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学习把礼化为行动,努力成为士、君子、圣人。圣人不只是智慧最高,更重要的是德行最高尚,圣人是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君子学习先王之道是真学,不停留在嘴上,而是深入内心,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不是学一套说一套,做一套,而应该做到知行合一。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l小人治学只停留在表面,从耳朵进去,鹦鹉学舌,不过心,不过脑。因此他们的言行与学到的东西是没有关系的,学和行完全是两张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古代的君子学习是完善自身,如今世风日下,小人学习仅仅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学问。
换言之,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经典,不仅仅是知,而是知与行的完全统一。从这一点来讲,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对荀子学习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君子应该追求真知、良知,而不是满足于之乎者也。
二、人为什么要学习礼?
荀子说,人不学习,就是禽兽。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但,人是可以塑造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就砺”就是接受圣王之道的教化,要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学习先王之道,孔子把先王之道的精髓归结为仁义,荀子认为礼是仁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学习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学习礼,这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可检验,可评估,这就是荀子强调后天学习,强调学习礼,注重实践的内在逻辑。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先王之道就如同那高楼、疾风、舆马和舟船,要成就理想,怎么能不学习圣王之道,不学礼呢?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不能把礼贯通于各种事物,礼不能体现仁义,不足以称为善于学习。只有在行动上完全彻底、自始至终奉守礼法之道,才能称得上是善于学习的人,“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这一句话是荀子劝学思想的核心,真正的礼必然是合乎仁义的,所以崇尚礼就是崇尚仁义。
全而粹就是指仁义礼的统一,“贯之,通之,处之,养之。”之,全而粹也。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经典、探究其内涵都要以仁义礼为核心,学生选择老师、老师选择学生都要遵循仁义礼,要克服违背礼法的种种错误以维护仁义礼的统一。
真正善学的人,“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荀子从另外一个角度,强调了知与行的内在统一性。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从生到死,始终坚守礼法,才可以称得上是德行高尚的人。具备了高尚的德行,心中就有了坚守的准绳,才能够恰当应对纷纷扰扰的世事,这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人。正如天空要显示其光明,大地要显示其广阔,君子的德行要始终纯粹如一。
真正的学习是落实到具体的人的,要和个人结合起来,不是照搬语录。荀子强调学“礼”,是对圣王之道、孔子之仁义的具体化,便于在实践中执行,使学习的人有一个方便的下手处。礼包括质和文,就是本质和形式,形式必须与本质一致。
王阳明把圣王之道,称之为“至善”,抽象化“良知”,主张从内心求,但同时强调“事上练”。事上练是过程,内心致良知是结果,是最终的境界。达到至善的境界,知行合一就是必然,相对于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世界上的知识无穷无尽,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但做人的道理,先王之道应该是既定的,相对来说是简单的,为什么荀子还告诫我们学不可以已呢?
我的理解是,先王之道非常崇高,但普通人却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容易自满,实际上却不是这样。“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说学生要超过老师吗?瞎扯!是告诉我们通过学习,不断自我超越。青和蓝、水和冰都是同一个本体,不是两个本体。
人们自满是因为无知。“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井底之蛙不知寰宇之广大无边,大海之深不可测,不接触先王之道,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其次,普通意义上的知并不难,行动上做到却很难,非得一生孜孜以求。孔子、荀子所谓的“学”都是说的“立人”,学同时包含知和行两方面,关键是行。从书本到书本,闭门空想,不可能获得真学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后来的圣人王阳明也不相信静坐冥想能成圣,还是强调世上练的持久功夫。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这是对荀子思想的最好解读。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就是王阳明的事上练吗,“知明而行无过”不就知行合一吗?真正懂了,自然就能做到了。
如果领悟到真知,知行融为一体,那么“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