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末去郑师兄那里推拿聊天,他常说佛法里的“贪痴嗔慢疑”,今日查了百度始知我的问题是“觉知嗔恨=讨厌的过分偏执”,我的肝经受损导致的“过嗔”。
前天,我写下了郑师兄多年以后放下我执出家的一个转身“孑然一身,仅此而已”的“空虚之感”,告诫自己让肝经受损导致被控制住的头脑变得安静去,平和,去除内心对不平之事的“嗔恨”。
而这篇文章《印光法师:如何对治坚固的嗔心?》给出了“破嗔”的答案——死猪不怕开水烫,熄灭心中怒火。
文钞原文:
瞋心,乃宿世之习性。
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
此即如来所传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之结业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裘佩卿书二
白话译文:
瞋怒心,是宿世的习性。
现在当作我已经死了想,任他刀割香涂,于我无干。遇到所有不顺心之境,都当作我已经死了想,就无法起瞋怒心了。
这就是如来所传的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的罪业,并非我印光别出心裁妄说的。
什么是贪嗔痴?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另解:(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即执著于内心喜好的外物。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即执著于内心厌恶的外相。
(3)痴,事理不明,是非不分,善恶不辨,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即不明白事理的实相,也是引发贪嗔的缘由。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贪嗔痴慢疑,都源于我们的肉身,来自于五赃。“贪”是心的本性;“嗔”是肝的本性;“痴”是肾的本性;“慢”是肺的本性;“疑”是脾的本性。贪嗔痴慢疑,本无可厚非,但得把握好度。贪了不好的东西,就会伤害本性;过嗔,就会心生怨气,肝经受憋;人一生气,经脉就会拘挛,最堵经脉,一定损肝、损脾。过痴,就会走不出心灵的困境;过度轻慢他人,必会伤到肺。得肺病的人,骨子里极为孤傲,认真、较劲、好面子、凡事追求完美。过疑,就会思虑过多,思伤脾。
能对治贪嗔痴慢疑的,是仁义礼智信。
贪嗔痴慢疑五毒对应的佛智慧如下:
1. 贪蕴对应的智慧是法界性空智慧。
2. 嗔蕴对应的智慧是真实相待智慧。
3. 痴蕴对应的智慧是平等性智慧。
4. 慢蕴对应的智慧是观察因缘智慧。
5. 疑蕴对应的智慧是大圆镜智慧。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分别是: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作为客观存在的本体,本来是无善恶区分的,是空灵清净之物,这里的心,是本心,心之体即本体,结合心学第一个核心观点,心即理。
王阳明知行合一四句话什么意思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