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几个月起,我就常常会在各种亲戚或者陌生“好心人”的嘴里听到关于我家宝宝怕生应该多见见生人等劝告,(当然不是针对我家,相信很多妈妈都听过,很多孩子也被念过)虽然有些是好心,有些是随口一说,听久了还是有点无语,主要是有点替宝宝感到委屈,小小的人儿,刚来到世界上,就被要求要社会一点,宝宝也太难了。
其实我家宝宝的所谓“认生”真的特别正常——半岁以前谁抱都可以,半岁后会辨认更亲近的人,见到陌生人比较抗拒紧张,被强抱会哭但不是歇斯底里的哭,一岁以后去陌生环境比在家里更拘谨一些不爱说话,熟悉了就正常了。这算认生?
成年人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降落到另一个陌生的星球,面对的是你从没见过的比你大几倍的外星人,他们的语言你听不懂,你基本毫无行动能力和思维辨别能力,身体各项机能还不完整,是什么体验?人之初的婴儿面对世界,不正是这样的感受吗?
懵懵懂懂的婴儿,最多也就会走路能牙牙学语,自己连走路都跌跌撞撞,毫无自理能力,平时见到的大人的身体是他们的4、5倍大,突然见到陌生人,ta能不害怕吗?
我们生活中会见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不紧张的原因是能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作出预判——ta是什么人?ta对我有没有危险?婴儿没有见过多少人,如果它看到的女性更多,那么看到男性就会不知所措,如果家人没有戴眼镜的,看到戴眼镜的陌生人,肯定又要适应一番,在大脑中储存这个人的信息。每一次见到陌生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其实对婴儿来说都是大脑和心理的一次冲击,这个过程是大脑发育、婴儿成长、适应外界最正常的过程,怎么能将它概括成一个孩子的缺点呢?
如果孩子除了家人很少能见到外人,可以多制造与他人、陌生环境接触的机会,刺激孩子大脑发育,扩充识别他人的脑容量,更快的适应外界,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会完全没有认生的表现。就像面对危险我们会不由得大喊大叫,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哭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很难改变。
而且,我认为对于2岁以前的孩子谈认生有耍流氓的嫌疑。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子和一只刚刚出生的小猩猩放在相同的环境下抚养,在一岁半之前,小猩猩和小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基本上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说明,孩子要到一岁半之后,才会开始表现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特性。
《你的1岁孩子》中提到,1-2岁的孩子有一个特点,性格孤僻,非常内向,他们大多数时间会专心致志的享受着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而不屑与外界交流,不喜欢与人特别亲近的,除非他需要别人的帮助。
儿童教育领域中有许多测试孩子成熟度的方法,由此来确定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成熟度。在著名的格塞尔婴儿能力发展表中,人际关系这一项中,并没有将怕见生人或者乐于见生人作为一项指标;贝利婴儿发展量表中,将”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出现皱眉、哭泣、退缩”视为一种必备的能力,如果没有出现这种行为,则代表成熟度不达标。就是说,认生,是婴儿的天性,也是婴儿认知能力发展的表现,在认生的程度上因人而异,但是决不代表婴儿有任何问题。
既然排除了认生作为孩子成长发育中异常现象的嫌疑,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来“好心”说教呢?我觉得一方面是认为孩子如果认生就不好“玩”了,一方面是大家公认“性格活泼不怕生”是一种比较好的性格倾向,从小就要“教育”孩子不怕生,以后在社会上才吃的开。
首先,“认生”只是在孩子小时候某个阶段的一种天性的表现,伴随着孩子的长大,自然会渐渐消失,无需纠正,孩子的社会性要从2岁开始才会渐渐发展出来。其次,即使孩子真的是内向的性格,且不谈性格能否改变,父母必须要记住,爱自己的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接受、理解并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
那么我们该不该多带孩子见见陌生人呢?经常带孩子出去各种(安全的)环境中,多见见生人,让孩子的大脑中储存更多的信息,其实是有助于孩子开发大脑和更快的适应社会。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怕见生人,我觉得不用强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进度,有些能力水平达不到是暂时的,将父母的期待强加于孩子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比如孩子已经怕的嚎啕大哭,还有大人硬是强抱,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反而会加重孩子认生的程度。就像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走路早,都是正常的,但有的父母出于攀比的心理会焦虑甚至干预,就无形中将这种不必要的焦虑传达给了孩子,反而使孩子无所适从。如果了解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时间到了自然会get到相应的技能,也许这些不必要的焦虑就会少一点,孩子的成长也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