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读徐则臣的《露天电影》时,我觉得小说中所写到的事情有些无聊,思来想去都悟不出它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再一次读这篇小说是为了完成作业,所以一字一句地看了,竟发现当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故事的情节也设置得非常巧妙,有很多重要的伏笔。而且前文中所做过的铺垫,后面章节中全都一一呼应了。(卓老师说得对,文章确实要多读多分析,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内涵。)
整篇小说是以“一泡尿”为线索而展开,也是由撒尿而结尾。小说中的主人公秦山原因为下车撒尿,而无意中看到了自己在十五年前写下的“扎下”两个字的界碑。
“扎下”是秦山原十五年前放过“露天电影”的村子,所以当他看到这两个熟悉的字时,便毅然下了车。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一次下车会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真的是“一泡尿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秦山原来到扎下,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一个叫臭蛋的小男孩。纵观全文,这个臭蛋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他在小说中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
十五年前的扎下,贫穷、落后、偏僻,那个时候的村民只有“露天电影”可以看。但是现在,有钱人家都看影碟机,穷点的也有电视看了,这一点是秦山原在和村民们叙旧的时候,妇女主任说的客气话中讲到的。
“可惜没机会再看秦老师放的电影了。”
“露天电影还有吗?”
“早没了。有钱的在家看影碟机,穷点的就看电视。”
这说明了,如今的扎下已经今非昔比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也没有人看露天电影了。所以,作为新一代的臭蛋是没见过露天电影的,于是对秦山原放的露天电影充满了好奇,他的出现便合理地为后文中非要到孙伯让家里去看电影而重遇秦山原埋下了伏笔。
再看秦山原走进村子以后的情景。临街的人家和过去一样,门挨门,门对门。他分不清那小孩进了那个门。街面的宽度大概都没怎么变,不过各家的门楼都翻新了、高大了,黑的黑,白的白,脚底下也换成了青石板路面。
这里写了扎下的变化,秦山原是喜欢这种变化的,所以他“满意地笑了,多少年前他就想像过这样一种黑白潮湿和温润的生活。”
由此可见,他对扎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也是喜爱的。但可笑的是,他在下车去小便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扎下,直到看到这两个字。
我觉得这里也是一个伏笔,是为后文中讲到他跟不同的女人野合了之后,却完全记不住对方的模样而铺垫的。这些细节都是为了突出秦山原的冷漠、风流、不负责任的个性。
当秦山原在村子里重遇三里的父亲以后,一场故人重逢的场面就这样展开了。扎下的村民们依旧热情如火,即使时过境迁,他们对秦山原的那份尊重依然没变。
秦山原的到来,也瞬间打开了扎下村民的记忆大门。十五年前,秦山原是他们眼中的“大知识分子”,那个时候,电影是属于高科技的东西。
秦山原不仅会放电影,还博学多才,凡是村民们没听说过的,国内国外的,天文地理的,他都懂。从他的口中,大家看到了一个遥远的世界。
所以,那个时候的他很受大家的尊重,老人小孩都喜欢围着他,年轻人崇拜他,女人们则暗暗倾慕着他。那时候的他多风光呀!
于是,大家又一起热情地款待他,向他敬酒,一如当年那样。只不过,扎下村民全都记得秦山原,但秦山原却不记得他们了。
老头说:“他们都认识你,都看过你放过的电影。”
可是秦山原不认识他们,一个都不认识。在他们脸上他几乎看不到一点十五年前的痕迹。
可见,秦山原记得的,仅仅只是感觉,那种受尊崇和被人拥戴的感觉。哪怕是当年他跟那些女人野合之后,他记住的也只有当时的快活感觉。所以,当他看到那两个四十多岁、身材早已变样的女人时,他是漠然的,因为不记得了。
最后一个向秦山原敬酒的是前村长孙伯让,根据孙伯让的回忆,那时候的他经常帮秦山原看放映机。而秦山原的措辞是,那时候他喜欢熬夜看书,放电影时就犯困,多亏了孙伯让的帮忙。
其实他是跟村里的女人野合去了,这当中就包括了孙伯让的老婆。所以,孙伯让怎能不恨!他的复仇计划也就此展开了。
孙伯让的复仇比较特别,因为他不是选择让秦山原痛快地死去,而是将他绑在椅子上,不让他吃喝,不让他上厕所。然后给他放映电影《夜歌》,电影的内容恰恰讲的就是一个女人红杏出墙,丈夫将情敌捆在床上尽情折磨,直到情敌疯掉。
孙伯让用了同样的方法,虽然结尾并没有交代秦山原最后会怎样,但不难猜测到他的下场。而且,小说的开头说了秦山原当着别人的面撒尿这种事,他是万万做不出来的。
然而,孙伯让却让他直接尿在裤子里,又刚好被臭蛋看到。这样的极度羞辱,其实比直接杀掉他还要难受得多了。读者看得也很过瘾。
小说看完了,我大概悟出了一丁点的道理。秦山原之所以在看到“扎下”两个字时选择下车走进村子,是因为他怀念当年的风光,他急切地想重温当年的感觉。然而,无论当初如何,时代变了,时光是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只是回忆。
而臭蛋最终没有看到心心念念的露天电影,也是代表了属于露天电影的时代已经结束,属于秦山原的快活风流的感觉也不会再有。做人应该向前看,而不是为了回忆过去而赔上自己的一生。
当然,欠下的孽债也总要还的。所以,做人千万不要逾越了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