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对自己和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会尝试用自己的嘴巴、双手和双脚去探索这个世界。所以,你会看到,小婴儿很喜欢用手去抓东西,不管抓到什么都是直接往嘴里放。其实,那是他在用嘴感知这个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长大,开始学会走路和说话。这时,他们能够看到的世界就更大了,于是,他们不仅会好奇地四处去探索,还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化身“好奇宝宝”。尤其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简直开启了“提问模式”,“为什么”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常常让父母哑口无言。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当孩子产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时,其实也是他们想要认识、探索并研究这个世界,而这宝贵的好奇心,更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如果能够对此加以满足和合理引导,让这种好奇心得以延续,那么孩子们就会一直保持着探索和研究的热情。
那么,面对孩子连环炮一般的“为什么”,父母要如何应对呢?
首先,请父母一定按捺住内心的不耐烦,更不要咆哮着问孩子“你哪里来的那么多为什么!”在父母看来,孩子的很多问题确实很幼稚很无厘头,但这只是我们大人的看法。毕竟,孩子来到这世上才几年时间,他们弄不懂的事情可太多了,而他们唯一能求助的只有父母,所以才会不断地提问“为什么”。
如果父母对此感到不耐烦甚至咆哮,就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印象——提问是不对的,不能问为什么。这样反而会扼杀掉他们探究事物的好奇心。
很多父母没有发现,自己也总喜欢问“为什么”:“你为什么打人呢?”“你为什么不好好吃饭?”“你为什么不听话?”……只是,父母的这些“为什么”更多的是一种批判和指责,而孩子们的“为什么”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奇。
其次,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给出恰当的答案。面对孩子抛出的问题,父母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耐心倾听,再给出恰当的答案。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父母可以直接给出简洁的答案;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父母手里有工作而暂时无法给出答案时,可以先告诉孩子自己正在忙,等忙完后再解答他的问题,切忌用“别烦我”“没看我正忙着吗”来粗暴地应付。
第三,不要做“知无不言”的全知父母。当孩子提出无数个“为什么”时,父母就应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吗?也不是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在面对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时会提醒自己不要“有求必应”,要锻炼他们的“延迟满足”,但在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时,却没有想过要“延迟满足”。
有时,孩子提出问题,并非他们不知道答案,而是他们懒得去寻找答案。因为知道父母会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当他们遇到难题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寻求父母的帮助。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时,要仔细分辨他们这些“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有些问题需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有些问题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合作,去寻找答案。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呢?
第一,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思考。当然,这就要求父母的提问尽量有针对性,而不是带着批判和指责。比如,当孩子问你“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我们可以先问问他:“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在提问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提问,从而帮助孩子打开思维,拓展他们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联系起来。
相信我,就算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时间孩子给你的可能是不同的答案,无论他给了什么离奇的幼稚的答案,都不要嘲笑和否定他。
第二,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实验来得出答案。比如,种下一粒种子,观察它发芽、长叶;或是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来做科学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父母切记不要一手包办,而是多让孩子参与进来,引导他们观察、记录,思考得出结论。
第三,对于一些无法回答,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答案的问题,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查询答案。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太会自己寻找答案,那么父母可以陪伴他们阅读科普类的书籍,通过图片和文字来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
科普类的书籍我之前也收了不少,大多都是那种厚厚的工具书式的百科全书,更适合大孩子用来查询翻阅,日常阅读则因为笨重而显得不那么方便。并且,这类百科全书因为涵盖的知识范围比较广,严谨全面之余,缺少相应的趣味,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关联不大。所以,小朋友对它就没那么感兴趣。
而这本来自天略童书馆的《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反而更受小朋友的喜爱。
和其他的科普书籍不同,《HOW?》并没有按学科的方式来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分类,而是以生活场景来进行分类。
封面的这个小男孩名叫杰克,全书就是以杰克为主角,选取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包括生日派对、去图书馆、养宠物、生病、公路旅行、在海滩、机场送行等,围绕这七大场景,提出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对之进行解答。书如其名,全都是“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
比如,生日派对是怎么来的?面糊是怎么变成蛋糕的?
看了书上的解答,有条件的话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按照书上的步骤尝试做一做蛋糕,让孩子亲眼见证面粉、鸡蛋、糖的神奇变身。
而有些问题,可能就比较难见到真实的过程了。比如,“书是怎么做出来的?”
通常我们可能会想到书的排版和印刷,却忽略了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书中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配上生动形象的插画,将一本书从“想法”到“成型”的整个过程都展现了出来。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在家中用纸张做一本属于孩子的书哦!
你一定很好奇,这些充满生活化的问题都是从哪里来的?
在创作这本书之前,作者凯瑟琳·里普利走访了十所学校,收集了孩子们最好奇的839个问题,从中挑选了73个,然后邀请了28位来自大学、博物馆、医院、政府部门等各个行业的28位专家来解答。
书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用亲切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浅显易懂的知识,再配上色彩鲜艳、极具生活气息的插画,不仅能解答孩子们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了解身边随处可见的趣味知识,更会激发他们心中的好奇心,进一步去观察和探索身边的世界。
不过,父母们可不要因为有了这本书就觉得可以偷懒了噢!看完了书,还要将书中的知识活学活用起来才行。下一次,无论是去图书馆、去海滩、还是去机场,记得提醒孩子观察留意一下,看看他们能不能把书中的知识灵活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