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第一》)
大意是:
子禽问子贡说:“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与闻政治,是他自己要求的呢?还是国君们要他过问的呢?”子贡回答说:“先生以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得到,他要求的方式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方式吧。”(李泽厚翻译)
针对这段文字,几位大师级人物都有自己的解读:
朱熹说: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其诸,语辞也。人,他人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
钱穆说:温、良、恭、俭、让。温,柔和义。良,易善义。恭,庄顺义。俭,节制义。让,谦逊义。五者就其表露在外之态度,可以想见其蕴蓄在心之德养。孔子因此德养,光辉接人,能不言而饮人以和,故所至获人敬信,乃自以其政就而问之。
钱穆说:子贡善言圣人,此章揭出温、良、恭、俭、让五字,而孔子之心气态度,活跃如见。学者细玩之,可不觉其暴戾骄慢之潜消。亦知人间自有不求自得之道。此与巧言令色之所为相去远矣。然孔子亦固未尝真获时君之信用而大行其道于世,则孔子之温、良、恭、俭、让,亦己心自修当然,而非有愿于其外。
李泽厚说:学生恭维老师,强调老师如此美好的品德使国君倾慕,却并未否定还是“求之”的,即孔子是非常主动、积极地要求参与政治的。
个人理解:
这段话的核心不在于孔子是如何闻政的,而是所展现的正如-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里所表达就是孔子平时温良恭俭让的气质、风度与品德内涵。这是本段话最重要的思想,李泽厚看到的结果是孔子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参与政治活动,钱穆看到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心气态度,朱熹看到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所展现盛德光辉的一面!
在我看来,孔子是自古以来最高明的推销员,他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内部情况,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够思考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与国君对话才会有底气,才会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但是这些国情背景资讯从哪里来?是不是依靠孔子一个一个的去求才能够得到?不是的,孔夫子与他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别的人可能真的会四处打探消息四处求,而孔子主要在做人方面下功夫,他的为人处事之道的核心就在于:温良恭俭让!人们冲着孔子高大上的人格魅力去支持,孔子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人们主动给他提供相关信息,因而也获得了许多一手的资讯,对于下一步开展活动奠定了基础。
因此说:三流的推销员推产品,二流的推销员推服务,一流的推销员推理念。
孔夫子就是一流的推销员,推的是自己所提倡的施行仁政的理念!他以自己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感染所有的支持者,让他很体面的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资讯,这与一般的人希望通过没有尊严的求,是有本质区别的!
与其所说孔子周游列国的伟大政治抱负值得我们敬重,不如说孔子言行举止的温良恭俭让的气质、风度与品德内涵更加值得我们效仿学习,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有人都希望能够短平快的获得自己的资源(权利或金钱或名誉),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争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冷漠无助,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有那么一丝人性的温暖,这个温暖的人格魅力就是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的优良传统是儒家文化留给中国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余超林精读《论语》之10:温良恭俭让
2019-3-11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