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的钱,越来越不好赚!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到底在靠什么赚钱?
有人靠体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有人靠技能,为公司提供技术赚钱。
可这两样东西,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会让你「越来越富」。
靠体力的,总有干不动的一天;靠技术的,也不会总在科技前沿。
唯有一样,能让你持续不断地拥有财富,那就是知识。
谁都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而与钱直接相关的,唯“经济学”莫属。
就有这么一个靠讲经济学的老师,在短短几年内,狂赚6700万,收获了普通教师一辈子都难拥有的钱。
这个人,就是薛兆丰。
1991年,从深圳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的薛兆丰,一心扑在学术上,到2000年,就在大小期刊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学术文章,更是被《新周刊》评为“顶尖人物”。
2010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院聘教授。
就在大家都觉得他已经到达“人生顶峰”的时候,薛兆丰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又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开始在网上【讲经济学】。开课仅半年,便收获了近40万粉丝,经济状况更是得到了质的飞跃。
经济学?不是那些晦涩的公式图表吗?
带着某种畏惧,心眼儿通读了这本薛老师根据课程写就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发现他竟然把原来高端难懂的经济学,都翻译成了普通人能看懂的大白话。
不仅如此,书中他更是提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越来越富的人,大都有「3张知识底牌」。
也就是说,只要掌握了这3张牌,你便拥有了财富增长的底层认知,也就不会再感慨“钱难赚”了!
01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更要看到那些看不到的东西,这会使你在以后的生活中,看问题更为全面。”——薛兆丰
比如说,薛老师讲到一个“破窗理论”。
有个孩子,不小心把窗户打破了,房子的主人只能花钱再买一块新玻璃换上。
这就让商店多进了一块玻璃,工厂多生产一块玻璃,工人多挣一份工钱……一连串反应下来,社会的经济就被带动起来了。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破坏带来进步”的结论。
就像每次遇到大灾难,总有经济学者跳出来说:虽然灾难带来了伤害,但也变相刺激了就业与GDP增长。
如果这话是对的,那那些没有受灾的国家,是不是就吃了大亏,得主动去找灾难,来刺激发展呢?
当然不是了!
这个说法,就是典型的“没看到”。
我们只看到了:破坏引发消费;却没看到:替代方案带来的隐性可能。
如果小男孩没有打破玻璃,房子主人的钱就可以用在其他方面,购物、交水电费,甚至拿去投资,从而产生更多的财富。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
公司来了新人,自己的位置就不保了;
因为一次迟到,领导就给自己穿小鞋;
客户爽约,肯定是竞争对手在暗中使坏了……
不如先别急着下结论,而是绕开看到的事实,去想象一下,除了“我看到的”,还有哪些可能。
从而,找到事物之间的真正因果联系,让你的决定更加符合实际,也就更容易成功。
02 区分愿望与结果
“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事与愿违的规律。”——薛兆丰
每个人都希望有好事发生:年轻时狂涨工资,中年时不被淘汰,老年时财富殷实……那怎么实现这些“愿望”呢?
让老板多发工资,关闭海外工厂,把就业都留给本地员工,不就行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比如说,跟20年前相比,无论做什么工作的人,工资都至少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那你还能说老板黑心,光挣钱不发钱吗?
但是,我们的工资是涨了,可物价也跟着涨了。细算下来,原来一个月工资能买的东西,很可能还没以前多了。
于是,发钱这事,就与我们当初的愿望,背道而驰了。
所以,下次当你“出于好心”地要做一件事时,不妨提前多想想——
对方会有什么反应?
他会按照我想的去做吗?
如果他反着来,我还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吗?
比如说,你想通过加班多赚点生活费。
那你的工作,是自己能完成,还是需要其他人一起协作呢?
如果需要其他人,那所有人都要跟着你一起加班,公司的人力成本就上来了。
最终要么老板限制大家的加班时长,要么降低加班费,或者任其发展最后公司倒闭。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所以,下次当你想要完成一个愿望时,最好能用经济学来检验下,会不会“好心办坏事”,也就能让自己少走弯路,事情也会更加顺利了。
03 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最后,我们来说说人性。
总有人觉得,我要用真心感动别人,或者对别人要求“真心换真心”。
而实际上,在薛老师看来,一个人的爱心是有限的,而且随着距离的拉远而迅速减弱。
所以,你不能光指着“爱心”来获得支持与帮助。
人情,在小圈子里还能派上用场,但到了大集体里,你最好就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向别人提供或者索要帮助。
心眼儿就有个朋友,在公司里,他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别人,宁肯委屈自己也要让别人高兴。同事找他帮忙,再难他都会答应,而他自己却怕麻烦别人,总也不敢提出额外的要求。
也就是传说中的“老好人”,结果自然是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的,升职加薪也没他事。
按说在单位没混好,那回到家,该过得顺心点了吧?
结果这哥们出门吃饭,都跟媳妇AA,跟家里老人也是你借我多少,我还你多少,一笔笔算得清清楚楚。
弄得家里人都懒得和他说话,觉得他太不近人情。
你看,这就完全跟经济学反着来了!
然后他就陷在“我很失败”的漩涡中,总也找不到破局的方法。
其实,只要能了解一些经济学基本知识,他就能知道——
人性是复杂的,既有爱心也很自私。前者只适用于小圈子,很难延伸到更大的范围,而我们只能依靠陌生人互助的市场规律,来满足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需求。
所以,只要他能在单位用“利益互惠”的原则与同事、领导共事,在家里,少一些原则,带着“爱”与家人沟通,就能让自己的生活逐渐回到正轨上。
04 写在最后
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非常成功。
但要一直成功下去,还需要更多的认知来支撑自己。
比如我们今天说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隐形可能”,预估出愿望与结果的关系,然后在合适的范围运用“人情”与“利益”,你就能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束缚,成为这个时代的明白人!
这样,你就会保持住优势,长期获得认知带来的收入。
所以,这3张牌,你学会了吗?
欢迎留言,我们讨论区里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