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懒,是我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字。她这一生确实把这三个字做到了极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仿佛都在跟时间赛跑。她自己绝对不会闲着,也见不得别人一丁点儿的无所事事。可是她整天忙忙碌碌,却感觉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做饭糊弄、吃饭糊弄、洗衣糊弄,甚至菜园的栅栏倒了需要修补也糊弄。她做完的每一件事总能显而易见地看到瑕疵,要么遭到嫌弃,要么需要别人继续完善。甚至生病也糊弄,导致后来得了胃癌。忙里忙外,跑来跑去,最后什么也没落下个好,却落下了个身体的毛病。
对于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一个人最好的品质。做任何事抢做在别人前面,比别人先完成,就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他们的固执也是刻在骨子里的,认为自己坚持了一辈子的想法就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有人劝他们做出改变或者做了违背他们认知的事情,那他们一定得跟你说道说道,如果你不听,他们会认为你太固执了,不懂得变通。父母那一代人的思想会更加先进一些。有一次,父亲教我们一种更方便快捷的方法系鞋带,奶奶看到后就说那是懒人的办法,好的不学就学坏的。父亲和我们听了都感到很无奈。
北方的面食文化比较发达,吃面已经成为北方人基因里的习惯。以前没有像现在这样许多机器可以辅助制作面条和面片等。每家每户都需要自己手工制作面食,先准备一定比例的面粉和水,将它们混合后揉成面团。面团要反复揉压,直到表面光滑,之后用擀面杖擀成很大很薄的一张大面饼,再来回折叠几次,折成一个较长的长方形。接着从长方形的一端切成细细的面条,或者将面团分成等比例的小团,再用擀面杖逐个擀成较厚的圆形面饼,每个面饼的大小要适合放在面盆里,最后在面饼表面和盆底涂上食用油以防粘连。可以看出,手工制作面食非常繁琐,不仅耗时而且耗力。因此,我奶奶的惯性思维,是只乐意我们吃面食,不许我们吃米饭的。因为面食既不是懒人饭,也相对经济实惠。
如今21世纪的社会,我们如何定义懒惰呢?是将不动身体定义为懒惰,还是将不爱动脑定义为懒惰?此外,现如今这个时代,AI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中。通过AI技术生成的虚拟人物或许在未来可以更加真实,并且满足人类的更多需求。就目前所了解的Chat GPT来说,它已经可以根据你输入的文字需求生成你想要的内容。比如,你可以输入你的产品销售计划的关键词,并提供你的需求,AI就可以生成一套完整且详细的销售方案。
在未来,以人类目前的进化程度,人类会变得越来越懒惰,因为很多事情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也不需要花费时间绞尽脑汁输出内容。但是更高阶的懒惰,必定会伴随着更高层次的思维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