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这本书的接触,应该追溯到15年前,那时候,这本书刚刚出版,是刘震云用三年时间写成的作品。
这本书在知乎上,豆瓣上都有很好的成绩,特别是被豆瓣上的100部书单收录在其中。
那时候刚刚接触网络,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好奇感,所以拿到书本的时候,是草草读过,没有认真去读,但是一点都不怀疑,这是一本让人称赞的小说。
称赞的原因,首先就是它的作者刘震云是河南人;其次是因为这部作品写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讲述的内容涉及到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他们对生命的执着,以及对于内心深处孤独感的探索。
2
这本书,因为上下两部分,上一部是离开延津,下一步是回到延津。
一个离开,一个回来,虽然说跨越了不同的时间线,虽然说两个人的经历让我们不断唏嘘,但最终形成了一个生命的圆环。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朋友说的一句话:任何作品都是生命的圆环,这个作品让我对这说法感受更加深刻。
这本书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就是因为它展现的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无奈感,还有憋屈感。当然,更多的是展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那种顽强和执着,以及对某种真相义无反顾的追逐。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痕迹,在心里极度苦闷的时候,那种想要倾诉的愿望,那种想要找得到一个说得上话的人的迫切感,有着深深的共鸣。
3
这本书里大概有三四十个人物,这人物都有完整的故事,也都有鲜明的人物特点,交织在许多的关系当中。
这让我不由不想到,许多人说的话——这部作品,就是我们中国的《百年孤独》。
读完这部作品的时候,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忘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仅仅就是里边各行各色的人,都在追逐着“说得着”的身影。
想到“说得着”这三个字,又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另外一句老话:话不投机半句多。
如果不能够说得着,半句话都嫌多,那么不说又会着急,剩下的只有去寻找那些说得着的人来听了。
4
这部作品,很最有意思的是,摆脱孤独的方式被定义为对话。
这不能不让我想起一种写作的表达模式:魔剧。
从头到尾,只有人物的对话,鲜见场景的描写。
这部作品中就是这样,作者对对话的强调,许多场景就是由对话组成的,场景中的人物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聊着聊着心中的包袱就被卸下了,忧愁就变得轻松了,孤独也得到缓解了。
5
想到孔子中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身边没有朋友吗?为什么远方来的朋友就会感到快乐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远方来的朋友,是那个说得着的朋友,是那个可以促膝长谈,秉烛夜谈的人,是那个可以知无不尽,言无不尽的人,是那个可以让自己全身心放松的人。
这不由得又符合了当下的一种心境模式:只要心中有远方,日子过得就不会寂寞。
或者也迎合了当下的一种网络生活模式:只要身边有网络,心里就不会寂寞。
为什么说得着的朋友,通过对话就可以产生力量,给孤独的人带来一定的慰藉呢?
6
欧文在他的作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有一种主张,这种主张是关系产生治愈。
这种主张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相会。
说得着的朋友一旦相会,相会之后产生的对话,就是一种治愈的桥梁,就是一种沟通的隧道,能够把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疗愈。
7
这部作品中,作者还表达了一种态度,一种面对失败的态度。
书里的一个人物,牛爱国,在离开家之后辗转奔波,终于知道自己要找什么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可是,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有一通电话,电话里都是牛爱国说的一句:“不,得找。”
这就是一种态度。
牛爱国真正在乎的,他真正想要的,真真切切让他体会到的,他一直在寻找,从来没有过放弃。
他要找的章楚红,是一个可以和他说得上话的人,是一个能够让他放开做自己的别人家的女人。
这个别人家的女人,却是他自己的朋友,是给予帮助过他的好人。
因为这个女人不是他自己的,所以他选择了离开,但是又因为这个女人能够和他说得着话,是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人,所以他转了一大圈子之后,又返回来寻找。
这样一个兜兜转转的过程,让我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态度,一种做事情的态度,就是执着不要放弃。
8
这本书终极意义上,就是让我感觉到,人活着需要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不管过着什么样的日子,精神上都要有一个牵挂,有一个追求。
另一个人物杨百顺,在父母的安排下,结了婚,有了两个儿子,他自己却成了一个爱上赌博,患上疾病的油腻男子,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不想和他待在一起。
在他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和父母不能说上话,和妻子不能说上话,和孩子不能说上话,在没有人能够和他说上话的环境当中,选择了自甘堕落,自暴自弃。
他的经历让我忽然就明白了,做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己爱自己,自己对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内视,有所偏爱。
即便贫穷,即便生活在一无所有的环境当中,也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精致,让自己的精神过得富有,特别是让自己的身体保养生机和活力,让自己的状态看起来是昂扬向上的,而不是一个颓废,窝囊,无能的模样。
9
这本书写了三代人,杨百顺到杨摩西,再到吴摩西,最后到罗长礼,三代人都活得很率性。
因为率性而悲哀,但是也因为率性而畅快。
因为率性,能够接受并呼应对方的心声,所以他们拥有了朋友;也因为率性,心里有什么就坦然的倾吐出来,摧毁了对方的期待,所以他们失去了朋友。
想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多少人可以率性呀,多少人能够坚持率性呢?
10
无论活在什么样的时代,都有温情,都有黑暗,也都有艰难,也都有不堪,但无论如何,要有活下去的勇气。
杨摩西对于牧师来说,吴摩西对于巧玲来说,章楚红对于牛爱国来说,都无疑是到不了的远方,无疑是深夜里头顶的星空。
杨百顺走出盐津,吴摩西回到盐津,都是为了寻找这份星空,朝向这个远方。
可能,这就是生活中最遗憾的事情,一种没有尽头的牵挂。
11
文艺评论家摩罗这样评价作品中的人物: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物。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又荡气回肠。
读这本书1/3的时候,都还想着放弃;读这本书一半的时候,仍然想着放弃,最终都没有放弃。
阅读这本书的思想内涵越吸引我,想要知道主人公的命运结局,想要了解作者表达的深意。
莫言曾经说过: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坚持把这本书读完了,应该是呵护了这本书的尊严,当然,也呵护了我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