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治形式主义不能只靠“减文减会”

  "今天县里通知开会,下午镇里又通知开会,晚上还要汇报‘学习感悟’”“一个工作通知转发三遍,看得眼花缭乱”——这些并不是调侃,而是乡镇干部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一些困扰多年的“文山会海”“痕迹主义”问题得到整治,基层干部作风也持续向好。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形式主义“穿上了新马甲”,以更加隐蔽、变异的方式卷土重来,尤其在乡镇一级,仍存在不少“看起来落实得很快、实际执行得很虚”的作风顽疾。比如,会议数量减少了,但时间拉长、内容堆叠;纸质材料精简了,线上平台频繁推送任务、报数填表;“不留痕迹等于没做”,于是拍照打卡成了“硬指标”。这些形式主义的新变种,让基层干部每天在各类报表和拍照打卡中疲于奔命、焦头烂额,真正下沉到村里为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甚至有基层干部直言:“干得好不如写得好”,可见形式主义已经在无形中扭曲了基层工作的价值取向,严重损害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要除病根,先找病灶。一些单位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同于“减文减会”,忽视了作风建设的实质是“为实干者松绑,为担当者撑腰”。真正的作风转变,不能只看形式减了多少,更要看基层干部有没有时间沉下去、群众有没有得到真实惠。

  纠治形式主义,首先,要从源头上减少对“材料政绩”的依赖,坚持绩效评价的结果导向,不靠“痕迹多少”“台账漂亮”来评判工作优劣,真正用实绩说话,用群众满意度说话。其次,要加强制度规范,杜绝“改头换面”加码行为,严肃处理那些把上级部署变形执行、层层加压的现象,防止“减负”留在纸面、“增压”仍在进行。最后,要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十年磨一剑,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作风转变不是减几份文件、少开几个会那么简单,而是要从思想深处来一次真正的“瘦身健体”,让基层干部回归初心、回归本职、回归群众。只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跑在一线、干在实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