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在高校的金字塔中,他们身处的大学毫不起眼,但对于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可能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寂寥村庄的最亮光芒和希望。来到繁华的都市后,他们对改变命运的高考充满了感激,并对未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 一层层,一级级,像磁铁吸附着各自的隐秘方阵,干脆利落,并无多少意外发生。
>> 相比我有过留守经历的亲人而言,我的学生和他们的唯一差异,就是负载在文凭上的那一丝并不确定的期待。
>> 打开门,一处温馨、精致、拙朴、整洁、洋溢着美和秩序的空间,突然出现,和城中村黯淡的巷子、巷子的无序、粗陋、敷衍构成了惊人的对比。尽管房间没有开阔的窗户、阳台,整体空间显得压抑、逼仄,但恰是这份得体、不经意的收纳,将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收拾得妥帖而让人舒坦。一个男孩之手,就这样实现了对美的实践、理解。
>> ——房东丢下的废弃木板,他悄然搬回,在木板上钻几个洞,钉在墙上,不但成了最为紧凑的酒瓶收藏处,也顺带将高脚酒杯收拾妥当;两个普通的塑料凳,他随意摆在门旁,在上面搁块透明玻璃,铺上清新的桌布,瞬间成为一个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地台书架。最绝妙的是,下掉房间内部的木门,将门铺开,高高架起,做成巨大的吧台。一个小小的洗脸台,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他在水龙头旁边的空处,搁置了一个高高的钢架,放置锅、碗、瓢、盆等厨房用品。他的衣服整齐排列在一根木杆上,没有一件有任何意外。
大一新生的眼睛是亮的,区永杰永远坐在第一排,始终睁着大大的双眼,单纯而专注;王美芬怎么也合不拢嘴,永远都在笑,仿佛对生活的烦恼没有任何感知;麦锡章坐在中间稍稍靠后的位置,在一堆男生当中,眼神坚定、一身正气。所有的孩子都带有高中生的气息,延续了高三紧张时段铸就的昂扬精神,一群皎洁的脸,
【阅读感受】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
一个孩子踏入大学,脱离父母的呵护和监督,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其实也是慢慢踏入社会的一种过渡。
在这个过渡中,孩子们的热情、纯真、梦想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他们首先需要的是生存。对于弱小者来说,生活下去的无望,比死亡更让人恐惧。
作者是广州高校的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及生活环境,对身边的学生观察、交流、互动,关注,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对社会的快速变化,极速发展,不仅对学生,几乎对所有人都有点措手不及,难以适应。
从下岗大潮,从留守儿童,从市场经济化……每一个都努力去适应,去奋斗,就怕自己是被落下的最后一个。
北上广深,不知道什么时候,广州和深圳已跟北京和上海齐平了。
由于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广州和深圳已不在是原来的模样,像一个一夜暴富的远方亲戚,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投奔,想分得一杯羹。
阅读了《我的二本学生》,我对广州和深圳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想起一句话,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的角落。我们只看到光鲜的外表,却没有看到生活在底层的苦苦支撑和诉求。
没想到那里贫富差距这么大,没想到那里的人思想还很闭塞,每家都生那么多的孩子,生下来却没时间管,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必须留下孩子,出去打工,孩子丢给老人照顾,成了留守儿童。
文章中有一个孩子这么说,父母生下他以后,就出去打工,把幼小的他丢给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在外五年,回来时又给他带回来2个弟弟和2个妹妹,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又是怎样的一对父母,实在难以理解。他跟自己的父母感情不深,也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感情缺失的后遗症。
这样的情况还不是个例,让人不得不反思。
虽然重点是写二本学生,但是不得不谈到他们的家庭,谈到他们的教育,因为童年的记忆,爱的缺失,他们想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不愿重复父母那样的生活。
虽然读的是二本,他们也没有放弃,在这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坚强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